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通过反映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又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确定四季的起始与结束,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简明扼要的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每个节气都表明了“三候”(气候、物候、时候)的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即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周而复始,四季交替。
因篇幅有限,现仅将二十四节气中“夏至”以基督教信仰的角度,作以简要论述: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前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黄淮流域显著特点就是蝉鸣,蝉蜕变之前叫“爬蚱”,孩子们晚上在树林中拿着手电,在树上捉爬蚱,早上拿着竹竿在树上够一种名叫“蝉蜕”的中药材,这些成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从神所默示的《圣经》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上帝所造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的观察和研究,而总结的经验和积累的智慧。
“起初,神创造天地” (创1:1),上帝创造了空间,空间的移动产生了人类观念中的时间,“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创1:14),如此就有了一年四季,昼夜分明。又说“你安置月亮为定节令,日头自知沉落”(诗104:19)。这些都显明了上帝伟大的创造和对人类无比的眷顾。
据基督教《圣经》记载,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一次毁灭性的大洪水,只有遵行神话语的义人挪亚一家八口和进入方舟的动物得以存活。四十昼夜的大洪水退去后,挪亚一家出了方舟,向神献祭感恩,“耶和华神闻到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也不再按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8:21-22)。在神信实的应许之下,洪水后的人类安全的活在这样一个四季交替、昼夜分明的时空之中。因此,“我们应当敬畏耶和华我们的神,他按时赐雨,就是秋雨春雨,又为我们定收割的节令,永存不废”(耶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