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班时间不长,却看到不少家长不经意间的做法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一、经常用“激将法”刺激孩子“就你这成绩,你还参加小升初呢,肯定考不上!”“孩儿啊!我咋看你都不是学习的料!”
很多家长喜欢用“激将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但是这种“激将法”式教育真的靠谱吗?当孩子听到家长这么说的时候,他会是什么感受呢?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否定,也会感受到无助。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一旦孩子形成了这样的心理暗示,那么他就会更加否定自己,即便别人夸他是很优秀的,他也体会不到快乐。这种“激将法”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他们会因此将否定内化,从而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变得优秀。
二、打压孩子的自我意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长大以后也记不住,所以孩子小时候对他说什么都没关系——这种想法是最可怕的。
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打压孩子,这种打压甚至是习惯性的、无意识的、充满刻板印象的批判:“男孩子胆子还那么小?不就摔了一跤吗?有啥可哭的?”“女孩子疯疯癫癫,跑来跑去,跟个男孩子似的,像什么样子!”
持续的打压声音,会影响一个孩子刚刚萌芽的自我感知,渐渐影响到他对其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产生悲观情绪,这种影响会长久持续。王菲曾在《杨澜访谈录》中回应李嫣的唇腭裂,“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心态” 。
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了解并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喜好、特长和潜能,帮助孩子发掘出一个适合自己,并让自己喜爱的自我形象。他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只盯着他的“缺陷”看呢?
三、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我们每次课都有课测,总有家长没等卷子改完,不仅想知道自己家孩子的分数,还想知道别人家孩子的分数。若是自家孩子考的好,还则罢了,若是不如那谁谁考的好,就开启唐僧模式。
很多父母试图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激励孩子,殊不知,这种比较只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失去自信,变得越来越消极自卑,渐渐认为自己就是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
心理学中有一个“镜中我效应”,即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是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转化为自己应该具有的的性格特点。
人会把所有负面的评价,转化为对自我的认知,久而久之,他就认为:他就是那样的一个人。而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亲密的人,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全部来自父母的评价。
自信的感觉来源于认为自己是被喜爱和接受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自信形成的童年时期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接纳和支持。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开始遇到质疑、嘲讽和误解,但是如果有一对永远支持、理解、尊重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内心一定会是富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