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要死的》是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吃了不死药的人六百年的遭际。
公元1279年,雷蒙·福斯卡生于意大利一个叫卡尔莫那的城邦,与诗人但丁是同一时代的人。
后来他当上了城邦的君主并渴望长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服下了来自埃及的不死药,从此开始了孤单漂泊的永生之旅。
我们在书中跟随福斯卡,共同经历了欧洲乃至世界几百年的变革,一起体会对生命的感悟。
01 超脱残忍:人都是要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近年推出的英美剧《杀死伊芙》口碑甚好,剧中那个优雅残忍,不按套路出牌的神经质杀手"小变态"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这个优雅、有才的杀手,依偎着暴力工作带给她的奢侈生活,在任务中,在互助会上,也不吝放下心防。
"小变态"的这番话,相信也会戳中部分人的内心。
大多数时候,你真的对周遭的一切有感觉么?
出生——死亡,从开始我们就知道结果,甚至还没开始,这一生都是一眼望去的平淡。
区区几十年光阴,日复一日的轮回,那过程怎能让人提起兴致。
若干年后,你会死,我会死,大家都会死,此刻的想法也会随之一起消失。
而我们现在所重复的一切都不再,一切都是那么无聊。
一步还没走,旅程已经结束了。
所以每份感情都不会长久,那么还有谁值得去在意?
02 惨淡清醒:人永远不会死,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人没法有所作为。宫殿、引水渠、新房屋、城堡、征服的城市,这一切都是乌有之物。他会睁开两只明亮的眼睛,说:我看见这些东西,它们是存在的。可能对他是存在的。我把折断的树枝扔在地上。我给他全部的爱也没法帮他有所作为。
就像萨特注射麦斯卡林剂后的那个世界,整本书仿佛都处于这种氛围之下。
波伏娃怀着一种惨淡的清醒,细数福斯卡的生命经历,在那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
人都是要死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到最后都是无足轻重。
王侯将相?达官贵胄?你仿佛凌驾于众生,却也是飘散于世间的浮尘,在永恒和虚无中,兜兜转转。
03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
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教母",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一直深切关怀着人自身的基本问题。
人是什么,人怎样的生存,人应该如何生存,始终是她小说百奏不变的主旋律。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世界万物都是偶然的、荒谬的、令人恶心的。
我们被偶然地、无缘无故地抛到了这个荒谬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可悲事实:完美的存在是荒谬的、毫无理由的、令人恶心的。
这就是我们对于世界、对自己的存在的感受。
整个社会的构成没有理性,人生活在一种陌生的敌对环境中,受非人的力量所限制所压迫。
这一思想也在《人都是要死的》中表现出来。
04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提出的概念。
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
死是指一个过程,人从生就在走向死,每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都在倒计时,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
亡,就是消亡,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的亡故,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
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
福斯卡站在生命的长河中,明白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
05 结语
波伏娃浓墨重彩写下这篇故事,她怀着惨淡的清醒,揭开了生命的残忍真相,生之意义穷追到底是没有意义的。
生命转瞬即逝,仅此一次不可重来。
因为有死亡,因为有紧迫感,所以我们可以在此生创造意义,并在这种创造中获得自由。
岁月短暂,生命蓬勃。
人的作为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无定限的。
END
文字 | 爱看书的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