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章节的标题我很喜欢,当然这一章节阅读起来较前几节更加流畅,有很多游戏推荐,也让我想起很多菲儿的大笑时间。
“乘着笑声的翅膀”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应该再来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一做再做。所有的笑都是好的,只是咯咯的笑声所传达出的愉悦太富有感染力了,因此也就被当作判断游戏成败的指标。
之前就有研究者表明孩子每天要笑三百下,哇!我没数过女儿一天的笑声,可是我想估计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我还得努力不是吗?
怎么逗得孩子笑?一般情况下,成人表现得夸张而过度,总可以成功,愚蠢和糊涂也能换来笑声。如果能把一句话唱出来,那就不要说出来;如果语调可以很夸张,那就不要太平淡;如果能倒在地上,那就不要一直站着。滑稽的表情、声音、跌倒,就是获得笑声的关键,对于年幼的孩子尤其是这样。如果你不好意思这么滑稽,那就用一个毛绒玩具或者卡通玩偶来替代,用幽默的口吻假扮它说出可笑的事。
再次提到“枕头大战”,是引发笑声的好方法。每天晚上洗完澡,我都会跟快三岁的女儿玩一会这个游戏,她总是能玩到尖叫,开心得大笑!在床上又蹦又跳,直到又是大汗淋漓!她用她的小枕头打我时,爸爸会组织她,不能这样打妈妈,于是我们约定好不能打头部,其实我觉得OK的,因为我们只是在游戏。有时候我会假装成一只怪物,要求她把我打倒在地,我被“重创”之后倒在床上,女儿就又心疼地来给我吹吹。然后我又满血复活,假装要报复她,追着她,用枕头打她的后背和小屁股,她就又迅速跑走藏起来。很消耗体力的游戏,然后我们会坐下来休息,喝点水,开始故事时间,把她搂在身边给她读她选的故事书,时不时亲亲她的额头,然后时间到点,关灯睡觉。我相信睡前“枕头大战+听故事”的组合,一动一静,有利于她的睡眠,也是培养亲子感情最好的方式之一。
作者还分享另一个游戏,从四五岁到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喜欢的“袜子游戏”,即每个人要想办法脱掉别人的袜子,但要把自己脸上的袜子保护好。这个游戏两个人玩得很有趣,三人或三人以上就是一场狂欢。不过,我想我得小心点,小心爸爸的大臭脚,还有女儿的小无影腿。目前还没玩过,值得期待!
想要逗年龄小的孩子其实太简单的,他们或许听不懂寓意深刻的笑话或者高级幽默,他们可能光是听到“屁屁”或“便便”,就会笑得东倒西歪。这个真是一点不假啊!女儿2岁时有一天突然注意到“调料”和“尿尿”的发音相近又不同,自己就会不断重复这一句——“妈妈炒菜是调料不是尿尿!”乐此不疲,如果我捏着鼻子睁大眼睛夸张地说:“啊?调尿啊?我的天!”她就会笑到打嗝!
作者还分享了最喜欢的搞笑游戏:“对视比赛,看谁先笑”和“严肃时刻”。
笑声是建立联结的信号,是成功完成挑战的象征,也是孩子不再觉得痛苦和受伤的标志。不仅是孩子,还有大人,同样借助咯咯笑或者捧腹大笑来释放恐惧、困窘和焦虑。
一起大笑
开怀大笑可以建立联结,笑声是开启孤独感堡垒的钥匙。我想那些笑点很低的人其实更感受到快乐,比较容易幸福吧!
这里又介绍了两个游戏,第一是“莎士比亚的死亡场景”,就是在死亡场景里孩子假装射杀你、打你、朝你吐舌头,对你说“我恨你这个坏蛋”,而你呢?夸张地抱胸倒地,慢慢地倒在孩子的身上。“死亡倒地”这个戏要演得夸张,而且很慢,就像电影慢镜头一样。这样的身体接触就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就像“对视游戏”,目光接触带来联结一样。
另一个游戏“爱的魔药”,当被冒犯时,只需要说“谢谢”,甚至是编造肉麻的赞美,孩子一定会大笑,从而也会变回原来那个愿意合作、开心积极的自我。
我觉得父母总是过于一本正经的,实际上就在无形之中拉远了与孩子的距离。
还有“人身拔河”,两个大人抓着孩子的身体部位拔河,并说出夸张地表达爱的语言,同样是身体接触和笑声相结合的游戏。
冲破无力感的堡垒
这里提到一点就是魔术的魅力。魔术师的成功之处就是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了出来。作者提到小婴儿尤其喜欢简单的变魔术,比如让他看到一把叉子,然后把叉子藏到背后去换一把汤勺,你会看到孩子惊奇而快乐的神情,他会要求你再表演一次。菲大概七八个月左右,我就给她变过“魔术”,双手一拍,剪刀手变成ok ,或者剪刀石头布变来变去,她目不转睛地看,两眼放光。这个游戏让她快乐无比。还有她两岁左右,一次闹情绪。她爸给她变了一个类似的魔术游戏,伸出大拇指,藏在腋下,然后把拳头拿出来,最后从脑后又出现了树大拇指。“一个小老头,藏在胳肢窝。突然没有啦,又从我的后脑勺出来啦!”当时菲瞬间就被吸引了,还跑去爸爸后脑勺看,然后就笑了。缓解了当时的情绪,后来每次不开心,她爸就给她变,再后来也不知道她怎么就明白了,自己都会变了。学着在视频时变给爷爷奶奶看,他们也哈哈哈大笑,她可有成就感了
缓和气氛
作者也不是仙人,也有被孩子们闹得情绪沮丧时,不过他不会让孩子们滚一边儿去。哈哈!他会用一句话化解情绪。“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要把水倒在我头上啦!”说着拿起一杯水放在头上。我真的很想说,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智慧啊!这个时候孩子当然会笑啊!可能还会起哄:“好呀,你倒你倒。”当然肯定不会倒啦,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整个气氛缓解了,笑声化解了眼前的冲突。
这是假的威胁。是针对自己,目的是缓解紧张情绪。混合幽默,传递出的信息不是我很生气,这是你的错,你必须改正。而是:对于目前我们之前的情况,我不开心,因此我想改变这种情况。结果带来的是紧张状态解除,以及各自退让。当然,真的很生气的时候估计只想发脾气,顾不了那么多,没有理性的思考怎么办?嗯,冷静冷静冷静。
从笑声到哭泣:当好玩的游戏导致糟糕的心情
这一部分,作者先举个一个事例,讲他五岁女儿和大家玩游戏过程中,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情绪变化。最后使用双面留言板重新建立联结。其实,人的情绪,尤其是孩子,变化无常是很正常的。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她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她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而有趣的游戏敞开了情绪的大门,她先是笑出声来,而其他的感受也跟着一齐涌了出来。很少有父母能明白,让这些平时没机会哭出来的眼泪排放干净,对孩子的健康有些多么大的助益。要是觉得这些泪水和脾气都是无理取闹,于是生孩子的气,大声训斥,那才是大错特错了。相信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会汗颜了吧!因为我们内心里有多么不喜欢孩子哭,可是又从来没有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她是在表达什么,她的内心在遭受怎样的抗争和煎熬!
所有孩子都需要在哭泣时被拥抱。需要在生气时有人安静地倾听,需要在愤怒踢人时被温柔而坚定地拦住。
由笑到哭,通常都是由小伤小痛引起的,而父母总是会对比产生误解。我们会说“没有真的受伤啊。”孩子利用轻微的疼痛作为释放以往情绪的机会,或许这些眼泪是她上一次伤得比较重而我们刚好不在身边时留下的,或许是他觉得一定要身体受伤,才能理所当然地被你安慰和拥抱。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只需要爱他,抱他,对他释放的情绪表达安慰和接纳。他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才有这样的安全感。
想起,我上班后,每天下班回家女儿都变得异常爱哭,可是奶奶却说我上班时她在家很乖的,还能自己玩。为什么我一回来就哭个不停的。言语间有些不悦,有点说她爱哭之类。也让我觉得心理不舒服,话语有些刺耳。可是他们老年人怎么知道安全感这个事,我心里清楚,或许女儿白天在家受了委屈,妈妈回来了,最亲密的人面前还需要伪装勇敢吗。我没有怪她,总是一回家就洗手换了衣服陪她玩,也坚持每天晚上给她读故事,带她在身边睡觉,而且母乳也是吃到两岁半,循序渐进自然离乳的。她很依恋我,这并没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