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阶层固化的问题...
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导演是迈克尔·艾普特。纪录片拍摄于1964年,至今已经有50多年了。拍摄的内容是记录14个孩子,从他们7岁的时候开始,每隔七年就采访他们一次,采访内容是去了解他们这7年的生活变化。
这14个孩子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有些是上流社会的精英家庭,有些则是普通的中产家庭,还有些是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家庭,甚至是孤儿院。
整部纪录片想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去回答一个问题:“你的出身阶层能不能决定未来?富人的孩子是否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是否依旧是穷人?我们的社会阶级是否真的已经固化?”那些上流社会精英家庭的孩子,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毕业后从事着更高级的工作,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现在依然在上流社会过着优越的生活。
而那些中产阶层的孩子,多数则延续着他们父辈简单而平凡生活,从事着教育或公益的工作。
而来自底层的那些孩子,他们辍学、早恋、早婚、早育...如今几乎都从事着各种低端的工作,比如保安、修理工、清洁工等…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同样因为从小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而重复循环着他们父辈的生活轨迹...
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这个社会似乎真的已经阶层固化
这个也是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有人对「阶级固化」做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财富分配模拟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实验数据来自于:城市数据团)
房间里有100人,每人都有100元,他们在玩一个游戏,每轮游戏每个人都要拿出一块钱随机给到另一人。
请问,最后这100个人的财富分布是怎样的?以下是三个不同的答案,请你猜猜会是哪个?
你可以把这场游戏看做是真实世界财富分配的简化模型,假设每个人是从18岁开始进入这个游戏的,每天玩一次,一直玩到65岁退休。每次拿出一块钱可以视作是日常消费;而获得一块钱的人,可以视作是提供了一次服务而获得的报酬。
完全随机是为了让游戏公平,每个人都可以提供同样的服务,获得同样的收入,以此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从18岁到65岁,差不多是17000多天,所以,我们的模拟游戏执行17000次,过程中允许负债,也就是说,如果你没钱了可以问其他人借钱,我们来看看结果会如何: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财富都是一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差不多在相当于人30岁的时候,数据开始逐渐拉开,并且越拉越大,最终财富的分配接近于情况C,也就是幂律分布,结果如下:
前10%的人掌握着三分之一的财富,前20%的人掌握着超过半数的财富;
最富有的人的财富为400元左右,是初始值的4倍;
而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背负债务,最多为负债200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在最公平的环境下,哪怕财富的分配方式完全随机,最终的结果也会是少部分富人掌握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富人掌握的资源更多,他们获得财富的概率也会比穷人变得更高,因此,这个数值的差距会变得更加明显..
回到我们开篇《人生七年》的话题,最终这14位小孩,经过50年后,他们各自变得怎么样了?
那些上流社会精英家庭的孩子,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毕业后从事着更高级的工作,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现在依然在上流社会过着优越的生活。
而那些中产阶层的孩子,多数则延续着他们父辈简单而平凡生活,从事着教育或公益的工作。
而来自底层的那些孩子,他们辍学、早恋、早婚、早育...如今几乎都从事着各种低端的工作,比如保安、修理工、清洁工等…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同样因为从小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而重复循环着他们父辈的生活轨迹...
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但,其中有一位叫尼克的孩子,他从一个偏远地区只有一间屋子的小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上了牛津,后来去美国当了物理教授,虽然没有变的非常富有,但已突破了阶层的壁垒。
命运之手似乎也有漏网之鱼?
他是如何做到屌丝逆袭的?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和尼克一样,没有腰缠万贯的亲爹,没有一飞冲天的运气,我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想要改变命运,我们能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答案是两个字:努力
但,你真的以为我今天想说的是“努力”吗?
其实不是,努力并不是重点,而且要做到努力也不难,谁没努力过呢?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离成功如此遥远呢?
因为,真正难做到的不是“努力”,而是“坚持”!
如何学会坚持?
刚才的模拟游戏,把“努力”的因素加入之后得到了“屌丝逆袭”的结果,但其中是有一个特别大的隐含前提的:
就是这个人从18岁开始到结束,必须每一天都比别人更努力,而不是1天、1个月、1年….是每一天!
这才是“屌丝逆袭”真正困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