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日看完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孙光林童年时期的凄惨际遇,主要讲述了他对父亲,哥哥,弟弟,养父,养母以及童年时的玩伴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了中国六七十年代那个大环境之下人心的无情与冷漠,借此细雨般的残酷现实中渴求对爱的呼喊。
看完之后,我立刻百度了下关于这部小说的评点,以延伸一下我对小说中人物的可能并不充分或者立体的感受,然而却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这部小说最吸引我之处在于,它更多的内容是以一个孩子心态的变化来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以孩子的视角来揭示现实的残酷与冷漠。孩子稚嫩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得以放大,从而不经意间对比于社会的大环境,讽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心的鬼魅难测。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的眼睛是最为纯洁,也是最具杀伤力的东西。因为在那一汪清泉之下撒谎,内心是会受折磨的。而余华的笔下所描绘的孩子的眼神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比如孙光林的朋友鲁鲁不管怎么被别的孩子欺负,依然靠想象中的哥哥为自己打气并回以欺负者决绝的眼神:“我让我哥哥揍你们!”尽管一直被母亲冯玉青所嫌弃,但聪明的鲁鲁很清楚自己只有妈妈一个亲人,永远不能离开妈妈,不管怎样也要和妈妈在一起,在妈妈被送到劳改所之后,不惜扛着书包和一个与他一般高的旅行包,独自去七桥寻找妈妈,被遭拒绝之后,竟然独自坐于树下自学读书,只为争取一天之中与不远处的母亲为数不多的相视一笑的机会,看到此真为这种至亲之情叫好并哽咽,鲁鲁稚气而又勇敢的笑脸早已化作一福画凝结于内心深处。
再如主人公孙光林,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当一次生病发烧,医生将手敷于额头时,竟然感到无比的亲切与感激;在孙荡时,当养父自杀后,养母李秀英离家出走后,手拿凳子的孙光林长久地伫立于候船室破烂的窗口,然后哭泣地走出码头,这些情节宛如一张张灵动的画面久久地贮藏于心底。余华以其生动的描述将孩子的种种形象刻入读者心田,让人留恋不舍。
众所周知,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文革的浪潮愈演愈烈,而小说中并未明显带入文革的基调,在我主观看来,文革的残忍与孩子内心的纯洁相撞反而会有一种难言的尴尬,因为受孩子想象力的局限,有关文革情节的发展将会遭到巨大的阻碍。而本小说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巧妙地剥离了文革大环境的影响,以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基色构建小说的整体框架,反而以孩子的小来见文革环境之大,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让人拍案叫绝!
孩子的内心仿佛一面放大镜,照出了社会现实的灰暗与人心的叵测。任何谎言与谬论,在孩子纯洁的眼神之下都显得可笑与可悲,文革的惨痛教训早已以各种方式形诸于很多小说家笔下,而再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眼泪更能警醒麻木的世人了,因为孩子始终代表着国家未来的栋梁与希望,而孩子童年基本人格的形成对他的一生成就又至关重要,愿孩子的童年能够被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与呵护,因为他们今天的幸福就是我们国家明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