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1]如何克服知识的诅咒 (崔律精时力之阅读理解课)

【阅读理解课·第2.4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1月28日“崔律精时力之阅读理解课”系列第2.4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1、请尝试分析崔律的重述中是如何一步步地推进讲解的。2、回顾两周阅读理解课的内容。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1)重述时从用户思维出发:你的听众在听你重述某段内容时,他没有读过原文,更不知道上下文,他你要讲的内容是空白的。因此,不能直奔主题,要有一个铺垫。可以从背景开始讲解,然后引出核心知识点。具体讲解过程中要更要有逻辑,思考如何从大到校一步步推进,表述更具体,句子更直白易懂。

2)知识的诅咒,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可以理解为用我知道而对方不知道的概念向他讲解另外一个他不知道的概念。即没用”人话“来说。例如我用给小伙伴介绍拆书的内容介绍给我妈就是犯了知识的诅咒这个问题。

3)想要在写作或口语中更清晰的表达,需要做好克服知识的诅咒这个前提。首先识别讲解(表达)的难点在于:用平面思维讲解立体内容。(原话:用一维的语言媒介(逐字逐句)去表达多维(层次分明且相互交叉)的结构。)

具体方法:①识别句子中是否有专业词或者背景信息。②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链接。确保观众能够明白,每一个句子是如何与前一个句子建立逻辑关系的。

2.我在本周中的收获:

3.今日实践中的亮点:

【对崔律重述的分析】

崔律是如何一步步的从大到小的引导听众理解(一步步地推进讲解的)?

1)讲解思路:①从与听众有关的事物讲起引起兴趣,进行第一轮讲述。②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出第二轮讲述。③升华问题引发思考,进行第三轮讲述。④给出结论,以可预想的结果引发思考和选择。

2)分析:①有开头有结尾讲述完整,给人安全感。②引发思考的深度不断递进。

3)分析:①从大到小发现1:把需要一大段也很难说懂的概念和关系,通过三个部分分别来讲解,每个小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总分。把交叉和重叠的关系以听众需要懂的点分开来讲。②从大到小发现1:把关键内容,用简短且有逻辑的句子讲述,比如他们聚焦于自己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能影响什么?(原文: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③从大到小发现3:看似在讲两个圈(知识本身),又把两个圈巧妙的和听者联系起来,特别是给出的结论让听者更加重视刚刚听到的这个知识点。

【其他亮点】

1)总结自己两周的进步部分相比上一次总结进步语言表述更具体,能看到具体进步的点。分类及关键词标注考虑读者的感受。

2)用图示总结本周收获。

3)对6部分作业的时间有侧重。

4.我在两周中的进步:

1)在试错中暴露问题:

从不知道自己有啥问题到知道自己有一箩筐问题:阅读方面:不客观中立(夹杂自己的理解)、不完整、没逻辑;理解方面: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仍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没有入脑入心没有懂。讲解方面:没有用户思维(以自己为中心)、词穷不知道怎么表达更好;逻辑方面:讲起来就陷入具体的句子中忽略关系、大脑没有成图能力来指导讲解。新知实践:本周阅读理解的和重述作业都在及格线之下,昨天的重述更是不忍心再回看。暴露出我从懂了到真的做到的差距,甚至是单次的做到都挺费劲。没关系,问题越多,机会就越多,每个问题点都是我改进的方向。

2)对课程知识点实践的可见进步:

①具体重述方面之课程内容收获的重述,相比100天精时力课程的重述有进步,多数时侯能跳脱转述做到重述,甚至自己也能感觉到自己在重述收获方面的进步。有正确的补充和结合自己的思考。也侧面说明了时间花在哪是能看到的,收获部分重述的时间相比重述作业要多。②阅读时能有意识的先通读找框架,并且重点部分逐字朗读,改善自己容易漏关键内容和陷入具体知识点。③通过画图来理解和记忆。从学画层级图后,阅读关于早教的文章时,每篇都会画一幅图。从以前读完就读完,读完啥也记不住,过渡到现在从自己的层级图中回忆关键内容。另外,已经开始小雷达各种关系图。

3)逻辑思维方面:

思考深度又深一分,遇到问题会尝试从不同维度去分析,寻找原因和对策。例如昨天收获部分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思考,从正向分析,又从反向分析,然后再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通了自己的问题。

4)具体主题方面:

七次重述倾听的片段,通过阅读、理解、重述以及实践四个方面不断调整对真的倾听的理解和讲解。更深刻的理解了倾听,也知道了真的倾听比说起来难的多,看似放下自己很有可能在句子里仍然隐藏着某种保留或者某种目的。同时深刻的理解了讨论的意义,丹燕在我倾听重述的过程中给了很多建议和参考,帮助我多了一个维度思考倾听,比自己闷头理解重述更深刻。

5.我的疑问(明天答疑) :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链接,为什么不用衔接?

逻辑题:

1)是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事物100%都能划分到这三个类别里呢?MECE

回答:我觉得是能的,这个问题要怎么分析呢?感觉找不到切入点。

2)有没有人关注“不关注圈呢”?

回答:有。被动去关注的情况属于不关注圈。期待崔律分析。

6.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

崔律重述原文(文字部分)

大家知道吗?我们自己周围的事物可以用两个圈来分类。

首先画第1个圈。根据自己是否关注,分成:圈外是不关注,圈内是关注。这个大圈叫关注圈。

其次,把关注圈内的事物进一步细分,画了第二个圈一个更小的圈。

按照事物是否可以被掌控,分成:个人能力范围外的,在圈外。个人能力范围内的,则在圈内。这个更小的圈叫影响圈。

问题来了,每个人对两个圈的侧重都是一样的吗?

回答并不是。

积极主动的人,重心在于最核心的影响圈内的部分。他们聚焦于自己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能影响什么?例如心力篇中,然后呢。

消极被动的人重心在于关注圈内,但影响圈外的部分。换句话说自己很关心很关注,但自己又无能为力。例如抱怨现状,埋怨社会。

又有一个问题,这两个圈是固定不变的吗?回答并不是。

如前所述,积极主动的人不断想去做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的影响圈会越来越大。

而消极被动的人因为什么都不做,反而由于抱怨等带来的负面能量,导致自己的影响圈越来越小。

结论:

想想看积极主动的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消极被动的人呢?

你想做哪种人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