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部份人知道要尊重文学,一部分人看重文学,较小部分人热爱文学......被社会广泛的认同的文学被人们挂上了一个原则,它愿意将自己献给社会,却又被少部分人真实掌控。于是,文学成为了一个高不可攀的词,而无论是否热爱,所有人都被捆绑在这个原则中,只能批判搞文学的人与背离信条的文章,但绝对不能批判文学。而被渴求了千年的文学到了现当代社会更是成为了区分人的标准,懂文学的文化人无论身价贵贱,似乎都能得到些什么,富有的人得到尊重,贫穷的人更是从中维护自己的尊严, 而在教育界中,文学更是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能抽出时间细读这篇劣文的人必定曾无数次得到这种表态的相关信息,就没必要在这上面细细追述了。文化的渴求使得文学的价值不断上升,自然就有了更多的需求,这种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了文学的衣食父母,而文学就开始变得矫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开始反省,我也不自量力的提出这个弱弱的疑问:“文学你为什么变的那么忸怩?”
这个疑问当然是用来表露自己的想法,但是怎么办呢?我并不是一个文化人,所以我决定用我最卑鄙而又最诚恳的手段—写下这篇文章。在我之前已有无数大众的呼声为我铺垫,其中不乏人才,而偷偷的跟在他们后面,再翻炒一下旧题貌似也能炒出一些味道。
现在,网络上到处都在传递不同文化与文学,这类方式使得对文学的定义更为模糊,已经不能从某位大家或是某类书籍得到一个由衷的定义的,想捏捏文学的小脸蛋骗出一些真诚也越来越难,本来就孤陋寡闻的我自然也挤不出来什么能够得到大家信服的好道理,那么,我想先借助一下我对文化的信仰再来引出我对于文学的态度吧—生命不是文化概念,但最深的文化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引用自《何谓文化》余秋雨),直视文化,摒弃社会的看法,坚信自己的看法,这是我认为文化的真谛,也是我借用来判断文学的标准。在这里我希望能够把我的疑问细化,来拆解为几个更细致的问题来分享给各位有心人士。
(一) 文学的忸怩从何而来?
这种看法是很自私的吧,也许会受到很多热爱文学人士的反对,因为他们不同意将问题建立于当代文学发展的问题上,而绝大部分这类朋友都或多或少有着较为高深的思想认知,至少是文学的卫士,不愿它被玷污。我认为网络信息的传递已经发到到如此地步,许多不是那么好的风气已经很大程度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所以希望各位能理智的看待在此提出的一些看法,如有让您不满的,我诚恳的向您道歉。省去文字就是节省时间,我将最重要的原因归结于这几点:
1.我们将文化看得太高
2.我们把自己看的太高
3.我们想要彰显自我的欲望太大。
这二高一大,是被每一个人所诟病,但却有鲜有人真正走出的怪圈,自然,我也是这么一个俗人,我不知道渴望走出这种怪圈的想法是否正确,但我认为这是对于文学最大的威胁,不过感谢像简书这样的平台至少能够让文学更加平实,平淡,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见解不一,那么我也不在此写作累赘。
(二) 文学是否需要变的忸怩?
也许有些杞人忧天了,但我认为这种文学的忸怩化是被历史所选择的,但求生存,不求生活的世界难以产生文学,哪怕是在悲苦中磨砺出的优秀文学也需要酝酿的时间,所以这种必须在一定环境诞生的是否必须源于更高的精神境界?
物质基础或者是醒悟程度很大一部分上决定了极高精神境界的发展来自少部分人群,而这少部分人群却是能够带来大众精神境界的提高,通过先富裕的精神境界带动后富裕的精神境界就决定了文学必须变的贵族化,忸怩化。这种需求也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动,但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是有利也有害的,而我们是否需要杜绝这个过程的再次发生让文学更加的大众化?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但大众的主流看法当然是让文化与文学开放化,但在今日这种程度的开放化似乎没有先例,也就更难对其发展做出预言。
一些已经离开人世的作者用尽了生命的一切来让文学走入大家的生活,但过于安乐的生活又让极大一部分人摒弃了文学的传统,在电子诱惑中,文学的忸怩化又加重了,而人们为了区分高下的恶意鼓吹更是让这种现象达到了一个高峰,学校的成为了社会的微缩图,有较大部份成绩不优秀的人实话实说他们不优秀的原因来自于某种意义上的懒惰与诱惑,而在学习成绩优异的人群中,能够步出功利一面来细心探讨文学更是不可行之事,而成绩达不到优秀的人群中,热爱文学的那一部分逐渐失去了信心与耐心也使得文学越来越高端,成为了不可及之物了。学生向来是文学最根源的接触者,他们的生活如此,社会上的生活就更为复杂了,在这种社会大趋势下,文学的忸怩是好是坏也就看不大清了,那么还望高人能够进行指点。
(三)我们到底要如何应对?
我是很不安的,但我知道我也是一个俗人,这种不安感也仅仅局限于写文的这段时间了,一回归生活,必然忘却了这些,出于这种原因,我也将自己的观点一缩再缩,最后弄成了这篇四不像的文章,我不知道我们该如何应对,所以我希望诸位有更多人能吼出对与文学的这种不满,哪怕是被骂的遍体鳞伤,我们也能够骄傲的说,我是一个愿意做出改变的人(嘻嘻,有些不要脸了),这种呼吁也许很快被忘记,但它却能化作时间长河中的一道烙印,勾勒出一个个有思想的人儿,对于文化的一个思考。
至此,我认为我的水平也只能带来这种疑问,因此,就这么随意的摆在这里了,更多的思考,我认为还是能够在诸如《何谓文化》这类书籍中找到同样的灵感,我们要如何应对这一个话题,在各位的心中总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能为这篇劣文悉心思考,着实是万分感激!
如此这般,均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