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经过楼东的梧桐树,傍晚的树枝掩映在昏暗的天空下,特别美。不知不觉,嫩芽长满了枝头。驱车出了校门口,第一个红绿灯前我一眼瞥到了夕阳剩下的最后一抹红,今天的夕阳应该是大大的红。
我看一眼车上的时间,六点二十三分。
跟上前面的车,挡住了。绿灯亮起,再驶进,抬眼望去,夕阳不见了踪影。
六点二十四分就不见了。
那一刻,我没有拿手机拍下来。我知道,下一刻就会不见。静静的,记心里。
只是短暂三两秒中的遇见,仿佛一天的情绪消散,被疗愈了。原来呀,所谓的疲惫聒噪,只不过是心无所寄,罢了。
一路向前,路旁的树,向上的枝丫,光与影、姿态,还有交叠与掩映,好美。时光即便是匆忙,我们都可以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可以安放的此刻,原来如此。
不禁想起今早跟孩子们诵读的诗——《读春》
牵过一瓣花,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蕾
蓬勃着,
像额头上的细汗。
揽住一片叶,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纹,
伸展着,
像肌肤里的血管。
扶正一株苗,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骨节
挣扎着,
指向蔚蓝。
是呀,就是那种感觉。指向蔚蓝,是伸展,也是蓬勃,还有一种淡淡的静谧。恰如此刻,我们可以很安静的,慢慢生长,在不经意间,还有不被看到的角落里。我挺享受这样的状态的。
回想一天。
晨间诵读这首《读春》,跟随着文字,诵读着节奏,慢慢的深入,从花叶苗到蕾纹骨节,再到蓬勃伸展挣扎,还有细汗血管,那指向蔚蓝的自由与力量、方向和希望。也许孩子们不懂,但跟随着孩子诵读的我,很起劲。
我轻轻告诉孩子们,当你们从文字读出一点点感觉的时候,就像我现在不自觉声音会昂扬起来,身体不自觉律动起来,整个人仿佛来了精神。
一二节连堂上了这课寓言故事,其实我挺大胆的,直接略过了生字,进入课文。点名读文,三个孩子,准确流利。我心里赞叹,近些日子落实“准确流利朗读”有了实效。生字关自然没问题了,用这样隐藏方式检查生字词也有巨大收获,比如,个别孩子查出来的多音字,原来孩子慢慢带动就会有长进。有的时候,不可心急,给他们一点点时间。
我想更多的是孩子们在课文中真切体会到了一字之差的反差效果:真不错&不错。当孩子真心懂得这样的巨大差别时,内心那种被激发的主动就会油然而生。恰如,强化倾听之后,班上的诸如艾佳韦如表现出来对于文字细节的敏感让我钦佩赞叹。
在准确流利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生发出了感情。点评中,孩子们主动点出了“又”字,借由此字为突破口,我将两次丢羊事件做了梳理:做了什么——后果是什么。从梳理中,抓住动作与语言,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这个人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很后悔”,是通过语言“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到动作“赶紧堵上了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前者的后果是又丢了一只羊,后者是羊再也没丢过。
对于寓言故事的大道理,孩子容易跟随课文学习梳理出来。但能不能更进一步呢?我选择尝试让孩子们试着思考,生活中的“羊”是什么?“窟窿”又是什么?孩子这个环节还有点蒙,我试着用实例切入。慢慢孩子有了领会,借由课间操的契机,我提醒孩子,此时此刻,你的羊是强身健体。说话、不认真、下位之类的言行其实就是自己羊圈的窟窿,要想羊不再丢,就得赶紧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孩子心领神会。出去一会,回来几个孩子又不认真了,我提醒道:老师在和老师不在,窟窿都得补呀,要不羊就又丢了。憨憨的几个孩子虽然调皮,也立刻明白了。能看到几个孩子跳着也很开心的样子,我问他,羊丢了没?他笑着说,还在还在呢。
漂流日记第二天,被孩子们那份认真感动着,当然还有他们如今卓越的写作功底,真的仿佛不经意间的事情,他们都已经这么棒了。我向他们取经,怎么可以写这么好。他们说就是语音转文字,修改后抄下来的。我震惊之余,忽然懂得原来这样的方法不经意间成为了习惯,那么自然。
只是每一篇的装饰,细腻,俏皮。这可不是我教的,他们都好棒。
看了《五十六号教室》中雷夫的读书会,心生向往,萌生了读书会的想法。级部号召起来,希望有愿心的老师行动起来,一起试着做起来。有些事,决定了就一点点做起来,真行才得真知,否则都是妄谈虚妄。所谓的疲惫绝望,更多的是自己放弃了希望的。
有的时候,跟生命擦肩的感觉真的会让人有种幡然醒悟的错觉,这种掷地有声的领悟让我们倍感珍惜,又心生敬畏。人世间,平常之道不过是视一切只道是平常,然后感恩所有,尽力而为。今早上班听丁亮老师讲汉字,里面一句话让我挺受触动,他说道一个思想家说,意义是在用中得以实现的。勤而行之,生命那些细微的深刻着的一切自然而然铺就成就,和光同尘,心向明亮那方。愿世间一切无论温暖感动,病痛难过,都如其所是。裂缝里的光透过来,每个人都有能力看到一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