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晚自习回来的路上,因为看到了部分学生的课堂乱象,突然就想想起了这个话题。
想来我做学生的时候,小学四年级看到我的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解,洋洋洒洒书写的时候,心里就暗暗定下了日后理想的追求。
目标的清晰指引我不浪费一点朝向它的努力,先从口语上入手,通过电视练习普通话。进入初中,因为语言上的优势,七年级就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青睐,有了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课,至今都记得我讲的那篇文章的名字-《伤仲永》。虽然只是领读了一遍,又整篇翻译了一下,整个人也紧张到抖的程度,但毕竟有机会体验了一把当教师的感觉。至今想起来都挺感激我的那位恩师。
高中后,我的磨练机会又上了一个台阶,这就得益于我高二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了。他为了帮我们提高成绩,要求我们每天饭后每人用五分钟时间给大家讲解一道老师讲过的典型题。真感谢我的那些懒同学们,把他们的讲题机会强塞给了我。让我从一开始的只会给大家讲我做题思路到能真的像老师那样有模有样的进行。一开始先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以来,即提升了我的数学成绩,又增强了我对实现目标的信念。可最明显的不足是:我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自信在公共场合去表达和展示自己。我得积极的去找方法。先考上师范类学校是前提。
大学后,针对这个问题,我强迫自己去做各种突破尝试,在四五百人的公共课上勇于举手,表达自己;各科老师布置讲课任务积极参与,锻炼自己;争取更多锻炼自己胆量的兼职机会比如促销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实习阶段就能够相当轻松的应对实习所在学校的大部分事物,得到了我师傅的认可。
毕业后考招教,为了通过面试,每天对着镜子练站姿,练语速,练表情……上岗后,感谢领导给的压力,经常出去听课,学习甚至讲公开课……不得不说,实战是提升技能的最最有效的途径。也因着这些积累,才能让自己有资本来到现在的单位,参与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细数自己的成长历程,对比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如果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人生真的就入航海没了航标,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工作后,也经常给学生提到过这些关于人生理想和目标的事,发现很少有学生有共鸣,更是发现大多学生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也许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家长的过度呵护,让他们少有危机意识和前瞻性的理念,更多的倾向于眼下的安逸和快乐。这是大多数乡镇出身的学生身上的共性问题,也就让那些所谓的“凤凰男”尤为珍贵。
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想改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这段话与我的学生共勉: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我所追求的理想。
谁不曾青春年少,愿你有梦想且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