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

​你热爱写作吗?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反问过自己。

爱吧,不爱,我吃饱着撑着,在这胡乱一通地瞎写。

真得爱吗?有多爱呢?

貌似并不怎么爱?至少我不是从骨子里那种热爱。

虽然我也会尽量每日更文,也会为了写作素材绞尽脑汁,为了自己写作没有任何提高而苦恼不堪。

但我就是没有他人那种不写茶不思饭不想,不写整夜睡不着,不写心不在焉。非得写出来才能酣畅淋漓,全身舒畅。

有时,我挺羡慕他人对写作的热忱。暗自忖度:为何自己就很少出现这样一种极尽痴迷的状态呢?

因为不够热爱,对于写作从未刻意练习过。没上过任何有关于写作的培训班,除了去年加入周老师的写作群。

更没看过任何一本有关于写作的书籍,尽管我的微信读书的书架上添加了许多人介绍的有关写作的书籍。

当然也是我在群里或是公众号文章里留意到的。

你说我不爱写作吧,我又为何会去主动关注这些呢?我添加到书架,也曾想去好好去研读一番。

可每一次尚未打开看了几页,就感觉索然无味。完全看不下去了,得以放弃告终。

继续回蹦到我流水账式的写作记录。我之所以会拿起笔记录文字,一是源于对于文字尚存几分热爱,但肯定谈不上深爱;二是在遭遇痛苦时,通过文字尚能疗愈一下自己。但疗愈效果不大,对我而言一般。

当我心情不愉悦时,我更喜欢做的一件事是阅读而不是写作。

我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就能慢慢地忘记生活的烦恼。那一刻,我不管手中的书籍对我来说是否有用,没有任何功利之心,我只是单纯地喜欢。

它像我的精神伴侣,让我能快速安静,沉沦在它设定的故事中不可自拔。

就像我最开始遭遇生活重创时,有人推荐《圣经》,也有人推荐《佛经》,但我两样都没法看进去。

而是拿起了一本小说___余华的《活着》,我一翻开就没再停下来过,对这才是我要的节奏。

书看完了,我也就慢慢儿想明白了。或是通过书本,我意识到自己经历得这点儿挫折,比起书中的主人公富贵遭遇的生活打击,面对着至亲一个个离他而去微不足道。

“我亲手埋葬了我所有的亲人。”简单的一句话充满悲凉凄切之感。

这本书我在后来的时间又翻阅了一遍,我惊奇地发现在我每次有些承载不住亲人离去的打击时,它对我的疗愈作用竟然会如此之大。

随后我又看了周国平的《妞妞__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我哭得最多。几乎每翻阅一两个章节就会哭一回。

其中的几个章节对话完全就是我同文先生当年讨论宸疾病是否继续治疗的翻本。

我曾试着模仿那几个章节的文风,写了几个我们对话的篇章。

这本书读完,我发自肺腑地写了一篇不知称之为书评还是读后感的随笔。

更多地偏向于读后感吧,那是我最满意的一篇随笔。在别人看来或许并不怎么样,却是我内心触动最大的。

以前写读后感是我强逼着自己进行,可那一次却是自己心中蕴藏着不吐不快的欲望。

周国平先生可能大多数人对他的哲学作品更感兴趣,而我唯独偏爱这本书。

深情饱满的父爱流淌在每一个字里行间,他用笔记录着孩子的每一处微小的变化以及她的活泼可爱之处。

别人的写作是梳理自个儿一团乱麻地内心,越写越明朗,深挖自个儿,与真实的自己深层次的对话。

我的写作不然,越写越乱。或是我从未认真去聆听内心的心声,又或是我不敢坦诚相待。

有时我在想难道是我的内心深处藏匿着很多龌鹾的念头,不敢吐露与他人知晓。

我没有去再深入地挖掘过,我每一次对自己进行梳理到一个小节点就会放弃。

就好比前两天写的《生活就是体谅与包容》一文,一苇潇潇给我留言:

“这次可能是你理解婚姻的机会了,好好追问下去,一定会对婚姻不同的理解。那个留言说的很实在,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放弃了追问,是有些惶恐不安。更有些害怕以往那些不好的过往记忆全会随着浪潮向我扑面袭来。我不知自己能否有力量承载得住,我再次选择了逃避。

我知道这样没用,可我实在不太想把那些阴暗的东西又再次挖掘出来让自己痛苦。

有时,遗忘也是一种幸福。时间才是一切事物最好的治愈良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