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潘天寿
中国画家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等职。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
国画大师潘天寿从小家里便很殷实,父亲竟是当时村子唯一的秀才
潘天寿自1928年起,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对现代中国画和书法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3]潘天寿作画极有魄力,而章法结构又极为坚劲严谨,沉静周密,能在险绝之中又见平稳,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特有的结构美。[4]代表作品有《雁荡山花》《露气》《中国绘画史》等。其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5]1971年9月5日,潘天寿因病逝世,享年75岁。
九、王个簃
王个簃[yí](1897年10月20日—1988年12月18日),原名能贤,后改名贤,字启之,号个簃,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为全国政协三、四、五届委员。他三访日本,1985年访问新加坡,讲学并举行画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生平简介
王个簃(1897~1988),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三星镇人,1897年10月20日出生。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做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尤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后又托诸贞长携印稿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并在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
29岁时,他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授业。吴昌硕往往喜欢在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
民国15年(1926年)国画作品《刀鱼》、《瓜菱清暑》曾参加伦敦、柏林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前者获奖,后者由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
民国17年8月,和王一亭、张大千、钱瘦铁等人出访日本。民国19年与王一亭、诸闻韵、诸乐三等共同创办上海昌明艺专,历任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专及上海美专教授。
赏 析
刀鱼,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王个簃家乡的特产。1926年正月,王个簃好友从家乡南通捎来一串刀鱼送给吴昌硕下酒,酒酣之余,王个簃即兴画了一筐刀鱼,名曰《刀鱼图》。
《刀鱼图》为竖构图,中间偏左下角的一个大篮筐中盛满了刀鱼,铺满了篮筐,旁边还有串起来的四条刀鱼顺着篮筐边缘垂了下来,韵味十足,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王个簃放下画笔,再次欣赏,对自己的这幅作品非常满意,即兴赋诗:“大江之委正月天,有鱼游刃味至鲜”。
1932 年,《刀鱼图》选送参加英国伦敦、德国柏林中国绘画展览,并获得奖项,世界各大报纸进行了报道。
十、吴茀之
中国画家
吴茀之(1900年4月26日—1977年7月26日),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人,初名士绥,改名溪,字茀之,号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号逸道人。以字行。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
吴茀之的写生观及其对花鸟画的理念,是以革新与个人品格为根基的,体现出关照自然、高逸灵秀的人文情怀。吴先生擅长写意花鸟,间作山水、人物,亦自气格不凡。
十一、沙孟海
中国书法家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生于浙江鄞县,鄞县沙村人,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等。
沙孟海书法对近现代书法史的贡献及影响力
从鄞州走出的巨匠
沙孟海于1925年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等。[1]兼擅篆、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
沙孟海师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典诗文,师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
人物生平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1]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6]。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
十二、诸乐三
人物生平
1922年,应刘海粟之邀,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讲授中国画数载。
1930年后,先后担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及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教授。教学之余,时向朱强邨、诸宗元、冯君木等前辈请益,诗文造诣日进。又与仲兄闻韵,及姜丹书、朱屺瞻、潘天寿、张书旃、吴苐之、张振铎等组织白社,研究画艺。
1936年,《希斋印存》出版,翌年日陷上海,乐三先生则间开入沅陵,先后任教于国立艺专、浙西临中临师。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执教。
1946年应聘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教授,主讲花鸟画、书法、篆刻、画论及诗词题跋等课。翌年,复有《诸乐三先生画集》、《希斋题画诗选》、《希斋诗抄》等书出版。
新中国成立,他坚持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五十年代与潘天寿、吴弗之等为浙江美院中国画系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六十年代初,筹建美院书法篆刻专业,率先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研究生。
十三、朱复戡
近代篆刻艺术家
朱复戡(1900年9月22日-1989年11月3日),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字复戡,以字行,鄞县梅墟(今属邱隘镇)人,当代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和画家。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
朱复戡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著有《静龛印集》《朱复戡金石书画选》《朱复戡书千字文》等。[1]朱复戡的作品雄强茂穆,古朴纯真,蕴涵丰富,承传统之精髓,集古今之大成,既重视借鉴优秀传统,又致力创新提升,个性独特,自成一派。1989年11月3日,朱复戡因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88岁。
朱复戡的师父是张美翊、吴昌硕。[1]朱复戡先生的外孙女是孙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