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蝶,美术的女子,教书的女子,写诗的女子。一派天真挚情,如花的世界。
梦蝶的水粉世界
沙月
红黄蓝这三种纯色,是所有绘画色彩的源头。红色,热烈而自然随性;黄色,明亮而不吝温暖;蓝色,冷静而长于执着。徜徉在美术领域的女孩子,从对三原色的痴迷起步,天然地呈现在对于周边环境的美丽关注之中。一朵野花,一粒草芽,一线雨丝,毫不例外地会成为一幅纯粹写实的水粉,到了梦蝶这里,还成为了用水粉诠释的诗意,小夜曲一般淳朴的诗意,缓缓地流淌在梦的边缘。
《蝶梦浮沉》一共有八个章节,前五个章节,轻而易举地将读者拉入那最淳朴的三原色世界中。色的斑斓,色的奔放,色的纯净。每一首几乎都是着力于客观的表象,很直观。有一首《踏浪》,可以算作是前五个章节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了四句:
潮去轻风卷,潮来暴雨哗。浪高扑秀发,沙软印足丫。
四句诗注意了对偶的技巧,两两作对,不乏工稳。“潮”对“浪”、“轻风”对“暴雨”、“秀发”对“足丫”,几组物象,扣合了“踏浪”题意;“卷”对“哗”、“高”对“软”、“扑”对“印”,几组物态,动静相宜,高下成趣。其中,白的浪与潮,黑的发,黄的沙,白的脚丫,鲜明健康。《踏浪》的水粉画面感就这么小心翼翼地直陈于眼前。
在梦蝶三原色的水粉世界里,很难得地看到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在简单的表象陈述里,写出一点质朴的清新出来。《小儿拾桂》这样写了一群折桂的小朋友:
门前植桂树,风送半园香。
米粒纷纷洒,铺开一地黄。
儿童喜摇树,树动闪金光。
手折花篮巧,争相拾桂忙。
拾来何所用,笑道药茶尝。
后三个章节有些诗词由三原色叠加的三间色构成,叠影生香的人的活动,让原本干净客观的有了春晖秋韵,梦蝶的水粉世界于是鲜活了起来。有一首《闻周家奶奶仙逝悲怀》从惊闻噩耗写起,用人物与自己的交往来交代“悲怀”的缘由:
雨中闻恶讯,哀恸复彷徨。
昔傍清溪竹,今眠明月冈。
几回梨树下,为我作羹汤。
灶下停薪火,堂前暗烛光。
秋山人去尽,衰草泣寒塘。
谁倚柴门外,呼儿返故乡。
其中结句用思忆动画,一“倚”一“呼”写得余响绵绵。诗中水粉画意翩然:清溪竹,明月冈,梨树,羹汤薪火与烛光,秋山人影,衰草寒塘,柴门村媪。物象静寂,色泽凄清,将“悲怀”一一简洁明快地渲染了出来。那碗“羹汤”的背景有清溪明月山冈梨树,有秋山寒塘柴门,诗里便有了一些生命的厚度与亮度构成的底色。
在某种意义上,后三章的格调或如门扉倒悬的艾草,或如社区花坛中寂寥高举的月季,或如广场上正在哇喇喧哗的秧歌乐调,总之,有人气,有炊烟。
我长期从事关于竹枝词体裁的学习与探讨,有自己的欣赏取向。曾经与梦蝶做过极其有限的交流。美术老师的梦蝶,在学习写诗的路上,对于呈现三原色三间色具象的作品,自觉着亲和亲切,愿意去靠拢,也愿意付之以崇拜,去追随。这样的水粉思维,与她年轻的阅历是契合的。由于太年轻,所谓“浮沉”可能并没有真正开始。因此,个人感觉,在这本处女作中,梦蝶的水粉世界很单纯,还来不及体味现实的残忍,情感的翻覆。相信跋涉在未来蒺藜遍布的荒芜中,假如梦蝶还有梦,那么,那梦,便应该是梦蝶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那颗燃烧的心,高高举着,照亮每一寸黑暗,既激励自己活着,又鼓舞周边的人群前行。那个时候,梦蝶的诗,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