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5

以行践言学《四书》——《大学》篇19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閒尝窃取程子之意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说是书简在这个地方掉了一段,没了。怎么办呢?

他就自己按听程颐讲的意思,补写了格物致知的解释。

致知在格物,是人要推极吾心的知识,穷究其理,使之对事物无所不明。

若非此,我们就不能全知,不能致知。

所以要学者于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理而穷尽之,达到极致。

这样日积月累,至于久后,功夫到了,就会忽觉一夜之间,豁然开悟,融会贯通。

众物之表里精细无不到,便是物格,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便是知至。

所以说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朱熹这么说,是希望人对所有的事物都去格物致知,但你每个都格,根本忙不过来的。

那只能是在专业领域上去发力,专注于某一件事,不断深耕。

王阳明当年学到此,就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

结果是没结果。

后来他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

知,不是知识,是知善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格,是个格子,是个善的标准,那事物来,我那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它,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

所以他跟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如此说来,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

毕竟,你总得有个善恶对错的标准,才能诚意正心嘛。

就像我们现在说,你这个人做事不要太出格,这个格,就是做事标准的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

这么说,格物致知的知,就是良知。

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先致良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格物致知,朱熹是一种注解,王阳明是另一种注解。

加上各朝代大儒的注释,共有72种之多。

比如东汉的郑玄,和唐朝的孔颖达:

郑玄注解说:“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孔颖达:“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

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他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你想什么就来什么。

格,是来的意思。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你心恶,恶就向你聚拢。

这有点“孕妇效应”,平时你不注意有多少人怀孕,但是一旦你怀孕了,你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

今日关键词: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憨山大师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妙行如涣阅读 35,357评论 6 39
  • 2017-04-13 犄角 犄角小姐 你有没有...偷偷爱过一个人。 七年前喝了一杯你酿的酒,我醉到现在。 ——...
    犄角小姐阅读 458评论 10 10
  • 一、国际级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一)男子:在中国境内有两国以上运动员参...
    我叫小麦啦阅读 3,172评论 0 0
  • 前几天在苏州侄儿家中,适逢感恩节,与三哥及众侄儿晚餐。侄儿聊起在苏州打拼的不易,我兄长对他的种种支持,说着掉下泪来...
    红杉树1969阅读 344评论 0 0
  • 灰扑扑停在半空中,鱼也不在水里游动。 灰扑扑的身子,像一块旋转的罗盘,划出一个圆满的弧形。然而,观望四周也没有发现...
    金鱼吊兰阅读 28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