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体的手工时代
今天寒食节,看到河北电台老记者李春泽写的《祭父母文》。他说:“1980年3月30日家父去世时,我正在台里做节目。回归省城,惊接急电。千里疾驰,插翅恨慢。终迟一步,未奉床前”。
春泽说到了做节目,使我想起了那个年代记者采访、录音、制作还需要手工操作的一些事。
电台是声音传播,录音能增强报道的真实性、感染力,记者要尽可能多的采写录音新闻。我刚当记者时,用的还是那种很笨重的开盘磁带录音机。采了录音,要送到编辑部,请录音员帮助制作合成。后来,有了盒式磁带录音机,体积小了,携带方便,但采了录音,还得送到编辑部制作。记得有一年我用老式开盘录音机在磁县采访山区修公路,录了一段现场声音,回到台里制作时,编辑觉着声音不清晰,不能用。大冬天的,还下过了一场雪,我只得又背着录音机来到这个现场,重新采访。一篇几百字的录音报道,跑来跑去得几天时间。
邯郸到石家庄不算远,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唐山到石家庄千里之遥,记者们采了录音报道,也是不停地往返奔跑。
信息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介的制作、传输一步步升级。数字录音取代了磁带录音,有了宽带,有了无线网络,编辑、记者完全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即采即传,声情并茂,同步传输,同步播出。
(李春泽曾任河北电台秦皇岛记者站站长、《秦皇岛晚报》总编辑)
2017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