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21 05-彭晰遥-金融IT
【今日读书】《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第五章 灵魂只能独行
【今日读书时间】4个番茄(100分钟)
【阅读总结】
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所以我们会渴望有人爱,想要有人疼。另一方面,当我们想到这个世上的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孤儿,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大悲悯,由此而生出一种博大的爱心。作者相信,爱心最深厚的基础是在这种大悲悯之中,而不是在别处。
交往和独处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人之所以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只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梦具有与独处相似的整合功能。对丧亲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劝慰,而是在独处中顺变。
“中年危机”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内心的整合,即缺乏个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觉人生的空虚,避免的方法就是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个性以及基本的孤独体验是人生意义问题之思考的前提。
在被迫的孤独中,有些人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举例,文化史上许多传世名作诞生在牢狱里。对于在孤独中的创作天才艺术家和作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身忧郁型气质,将孤独的创作过程作为自我治疗的方式,结局往往不是潦倒就是自杀,比如卡夫卡、吉卜林;而另一类思想的天才,牛顿、康德,他们是自觉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人干扰地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往往都长寿。
独孤是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也是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纵观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过程,孤独的经验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西方老年人的两种状态:中国老年人喜欢集体活动,活的十分热闹;欧美老年人都很安静,绝无扎堆喧闹的癖好。对两种状态并无褒贬,独孤使他们清醒地面对死亡的前景,而热闹则可使他们获得暂时的忘却和逃避。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体验,虽有些寂寞,却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我们从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和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这是一种内在生活。
拥有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喜欢独处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独处只是他生活中的必需。没有一个人能忍受绝对的孤独,决不能忍受半点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聚集“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三种交谈,都是在孤独中进行。
我们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可以以逸待劳地接受和整理一切外来印象。当被过于纷繁的外部生活搅得不安宁时,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来印象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回到自己,让心灵充分休息而饱满,从而更敏锐地接收和品味新印象。
直面自己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逃避自我有二法:事务和消遣。日常,我们忙于职业和生活上的的各种事务,闲下来时,又习惯用聊天娱乐等消遣打发时间。作者给自己定的一个原则:每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留给自己的专属自由时间,只做自己想读的书、写想写的东西,宁肯闲着,也绝不应付差事接近喧闹。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自我,检验的方法是看他能否独处。
“认识你自己”有三种理解,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限度;二是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三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自我实现,活出自我。
在作家王小波的心中,认为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具有自足的价值,那便是智慧。他说的智慧,是指一种从事自由思考并享受其乐趣的能力,体现了他理性背后蕴含的人文关切,捍卫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他这种对智慧的热爱源于一种健康的精神本能,由此能感受到灵魂自由的快乐和这种自由被剥夺的痛苦。
【今日金句分享】
1. 快乐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有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