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使我们找到观照世界的方式,比如北宋晏殊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何上高楼?高楼之上就有了旁观者清的形势,展眼望去你就能看“尽”,看明白。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有传世名言,道“难得糊涂”,能说此四字,反而说明郑板桥是个明白人。又反过来说,红尘滚滚之中,人们又“难得明白”。经常听到那些进入不惑之年的人慨叹,有些道理要是早十年、二十年明白,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少当几次傻子。可是,为什么那时不明白呢?千万别说那时年纪还小!做明白人与否其实与年纪无关,不是年纪越大就越有见识和经验的,有些人只是比你多活了30年,但并不等于比你多了30年的经验。每个人的见识、阅历、思想的差别取决于他观照世界的方式。
这个世界很热闹。有个很流行的词叫“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受这种意识的影响,我们容易热衷于群体所干的事,随潮流,别人怎么干,我也怎么干,在这种集体的喧嚣中人难得去反思这种行为的意义,其实有时候群体未必是对的,而偶有一两个特立独行的人窥见这种群体行为的错误,很久之后我们才会赋予他时代先知的称号。
这种特立独行的人,我觉得他们懂得从世界退身而出。
我们先来看一组“明白人”的话语: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还不够”(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孤独是一种技艺……每一天我走向人群,练习怎样离开他们”(臧海英《囚徒》)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挪威海洋学家)南森)
……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作家、诗人还是科学家,他们要体验到某些深邃的东西,要看清自己的内心都很珍视孤独,也许正是这种孤独使他们从群体中抽离,进而陷入沉思。西方先哲苏格拉底有个哲学原则叫做“认识你自己”,据说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这其实是一种神示,大德大智者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人,是个明白人罢了,常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反观当下,我们太过忙于热闹,一群人的娱乐纵酒、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等现代媒体参与群欢、或者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迷失于名利,何时去“认识你自己”呢?
的确,有时停下来,抽离群体或者在群体中独处,观照自己的内心会减少对生命不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