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孩子是社会人,他们基于对自己生活经历的理解,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做着决定并形成着信念,这些决定和信念就是孩子各不相同的原因。而我们不必追究孩子们这些信念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真相远没有孩子所做出的解释和觉察重要。
出生顺序虽不是孩子个性发展的唯一解释因素,却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出生顺序相同的孩子,会对他们自己做出相似的解释,并且对于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理解也相同,他们往往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孩子们往往会把自己与兄弟姐妹做比较,并且会认定他们在某个方面领域做得很好,而自己唯一的生存选择是:在其它领域发展自己能力;竞争;反叛报复;放弃。为了实现归属感与价值感,他们需要自己与其它孩子不同。
排行最大的孩子:多被赋予更多责任、领导者、专横、保守、循规蹈矩、有条理、好胜、独立、不愿承担风险。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必须成为第一或是最好。
「被要求成为第一或最好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上老大的特点,比如自己。」
排行最小的孩子:两种情况,可能①娇惯、娇纵。他们善于操纵别人,利用创造力、精力、智力及魅力激励别人为自己做事,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可能②成为“赶超者”,以显示自己价值。长大以后他们会成为那种已经非常卓越却仍在企图证明自己价值的人。
「当没有得到别人照顾或自己没有被满足时会认为生活不公平,经常感到自己被伤害并有权发脾气,为自己难过,更会以破坏性或伤害的方式来报复。当别人照顾他们时,他们才觉得安全。比如自己。」
童年时代形成的信念在长大成人之后变成“人生蓝图”,所以当父母为了更快更好而替代和剥夺孩子培养生活技能时,应该考虑长期后果。父母应花时间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允许他们通过实践技能来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永远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
排行中间的孩子:他们认为必须在某些方面不同才能显现价值,所以成功欲望过强或不充分发挥能力。“社交蝴蝶”、“含羞草”、“造反”,他们比兄弟姐妹随和,同情弱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弱者,他们是很好的调解员,也愿意寻求同情和理解。
独生子:对自己的期望往往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一样高;愿意独处并欣赏独处;更重要的是“独一无二”而非第一;追求完美的程度相对排行最大的孩子较轻。
例外:当两个孩子年龄相差4岁或4岁以上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减少,竞争会较小。因为他们在一个位置上生活4年以上时,就已经形成了对于生活、自我以及归属感与价值感的看法。
1.避免娇纵孩子,也理解为让他们感到输了也没什么,经受一些失败很重要,要避免“完美主义”的恶性循环。
2.当家庭氛围是合作而非竞争,一个家庭里的所有孩子可能都会现在在某一方面出色。
3.父母需要花时间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来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孩子就会建立责任感归属感价值感。
4.不要说教孩子“只要努力就会做的更好”,会带来失望、紧张、和压力的情绪,而应该换做说“我发现/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有些孩子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在于因被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会做得更好,而造成灾难性后果,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们过于紧张,以至于表现的并没有那么好。
5.明白、理解、尊重、合作与幽默感,是建立所有联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