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次回老家,起先大家高兴,一起吃喝,但很快就是各种矛盾纠结呈现,各种吵闹、“讲理”。那时大家都困难,讲的多是钱粮的纠结。
但这些个纠结中,总有一些不表态的人。
老家是穷乡僻壤,多数女人,不论什么辈分,从来都是不表态的;也有些小孩儿,还搞不清楚情况,也是不表态的。
那些声音大的,多数是年少的男孩;那些试图“讲理”,说服别人的,多数是长辈;也有一些,不算或勉强算是长辈、兄长吧。最终其实说教都没大用的。
有次老爸突然说,以后你都不要去老家了。我叫你去,你都别答应。不要去了。问了姑姑,才知道突然就越界,打起来了。有一位晚辈,二叔家的仔,突然发作,拿个板凳要砸我家老头,结果三叔上来挡一下,胳膊给砸伤了。
某感觉好奇怪:三叔读过点书,是中学老师,一直跟老爸不和睦的。为何帮老爸挡一下?我家老豆,是长子,家务事,多是他一手操办的,当然是家长制的操办,说一不二的,因为,通常也是他出钱的。为何这次就冲突起来了呢?而且还是三叔出来替他挡了一下?
再去问问不同的信源,大致了解了:因为钱财等等,酒后冲突起来,年轻人也已成年了,感觉你们老一辈的老了,还在这里摆谱,不服气了。三叔跟老豆虽有矛盾,但毕竟还是同一辈的老家伙,位置正好,也就情不自禁的站起来挡了一下,自己受伤了。
那么还有其他人呢?当然也有劝的,拦的,拉的。但到底立场为何,也就不可考了:事后再问,其实没有意思的了。
当然也有不表态的。老豆兄弟五个,还有两个妹妹,各家都有几房,聚餐的话,五桌是有的。两个姑姑,通常也是不表态的,因为老家风俗,出门的女性是更没有话语权的。
其实,老家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牵扯到五十年前的某事,都有继承性的,因而你总是很难马上判断出绝对的是非来。不表态,其实也是一种立场;有时是无法判断是非,有时是原本就有立场,有时呢,不表态就是立场。
当然,晚辈攻击长辈,通常是不对的;但这类事情,原本就难有正义、非正义。值得报警吗?因为后果有限,这种事多数不愿意放大,多数是息事宁人。不了了之算了。
今年冬季,陪老妈回去老家办事,老豆已经不在了。期间很想去老豆的村子看一眼,不过老妈反对的。她说,老豆不是说过不要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