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无聊时思考过,僵尸有几种呢?除了西洋影视作品中时常出现具有强烈传染性,攻击性十足的僵尸之外,东方僵尸形象则是完全不一样;到底丧尸、行尸、僵尸间有什么不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现今流行文化中常拿出来大作文章的题材:僵尸的形象设计。
其实“并不存在的网站”维基百科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简单以分类来说,行尸泛指会透过不自然方式移动的尸体,定义上同时包含了僵尸与丧尸,但别以为光用移动方式来区分僵尸种类,真的这么简单就可以分类定论了吗?
也许你的年纪使你不曾看过1968年的经典恐怖片《活死人之夜》(*注1)(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也应该听过最近的热门影集《阴尸路》(The Walking Dead);没玩过日本的经典恐怖电玩《恶灵古堡》(Resident Evil),也应该玩过前几年颇红的小游戏《植物大战僵尸》(Plants vs. Zombies)。事实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僵尸(Zombie)这个词汇已经广泛流行于次文化之间,就算以上列举的作品都没接触,你也一定知道“Zombie”是什么意思。
(*注1 虽然《活死人之夜》并不是第一部丧尸电影,但却影响其后不计其数的同质性影片,为丧尸流行文化的定义带来极大影响,可说是一部经典好片。)
不过你知道吗?在如上述所谓的僵尸作品里面,其实几乎很少出现“Zombie”这个词汇。喜欢僵尸片的读者一定有注意到,剧中角色根本不会说Zombie这个字,反而用其他词语如Walker(行尸)、Infected(感染者)、死体,或直接用It来称呼之。甚至,若不经过一番探索,角色们也不知道Zombie是什么东西,宛如那是一个没有僵尸文化却爆发了僵尸浩劫的平行时空。
那么Zombie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
“Zombie”一词源于非洲的巫毒教,意指经由魔法复活、毫无自我意志的尸体。传说中施咒的女巫有办法奴役这些僵尸,在南非甚至有女巫在夜间控制僵尸铺铁路的故事。那画面太美。。。
巫毒的这些种种传说与故事,在上世纪30年代经过海地的民俗学家整理后出版成书,也带动了僵尸文化。而从比较科学的角度看来,有人解释其实巫毒施咒者是利用毒药让人体呈现假死状态,在其复苏之后使用催眠术、迷幻药甚至破坏脑部来控制其行动。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被病毒传染”、“嗜吃人脑或人肉”和“要爆头才能干掉僵尸”等丧尸形象,其实大多是近年流行文化所杜撰出来的“设定”。
这样的“设定”可谓一纲多本,五部僵尸片中可能就有着五种僵尸的弱点、五种攻击与传染方式,这也成为许多僵尸片轻松取巧的手段:在“疫情爆发、世界末日”的大环境下,穷途末路的人类要如何突破僵尸的包围?在这种灾难片的剧情走向,人类若是没有对僵尸的基本概念,反而就能衍伸出许多依然把僵尸当人类看待的惊悚剧码。
为了追求这种现实落差,对比人类和僵尸,而成功的塑造心理学上的“恐怖谷”(*注2),因此不管僵尸文化在现实世界中多么流行,在剧本里面总是会塑造一个“没有人认识僵尸”的平行宇宙以便于剧情发挥。也就是说,那可能是个没有巫毒教的世界,主角也一定没玩过《植物大战僵尸》。
(*注2:如果把机器人做的过于和人类逼真,可能会使人产生反感的现象)
这么一个方便的“设定”,其实近年来也被许多评论家批评是“反而缩限了僵尸片发展的可能性”。2004年的恐怖喜剧《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就曾出现主角叫他人不要说出“Zombie”这个字眼的搞笑桥段。
《僵尸之地》(Zombieland,2009)则是大剌剌的将“Zombie”用作标题,也的确成功的用青春喜剧的口吻跳脱僵尸片的框架。至于2013年的《僵尸哪有这么帅》(Warm Bodies)着重青春爱情;《末日Z战》(World War Z)着重政治惊悚,也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僵尸电影!
而说完了西洋的僵尸,让我们把地图往东半球稍微移动一些,回到中国香港的僵尸电影。
僵尸额上贴着一张疑似是用过好几回的便利贴黄符纸(每次一阵阴风来就被吹掉真的好吗!),身上穿着疑似是清朝时期的官服装扮,双手向前伸直、脚板直挺挺的一跳一跳前进,朝着有活人气息的方向一蹦一蹦地跳去,再用尖尖的指甲去戳刺攻击。
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代笔记载僵尸者目前是最齐全的,相关文献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而香港电影的僵尸设定与剧情大都参考自这些书籍,很自然的僵尸们穿的也都是清朝的衣服了,毕竟什么年代的鬼怪就该穿什么年代的服饰嘛~
近年中国的僵尸印象大多不脱以上印象,最具代表性的僵尸片普遍认为是由林正英所主演的《僵尸先生》(Mr. Vampire)。除了带动了诙谐逗趣又不失恐怖的僵尸电影风格,也吸引多家电影公司效仿,类似题材一部部接连拍摄、上映,也让这股“僵尸热”带动影响了亚洲影业。
至此,中国僵尸的形象也在林正英僵尸系列电影中大致确定。
除了服饰之外,又为何中国僵尸的设定是让僵尸一跳一跳地移动,而不是像西方的丧尸僵硬缓慢地步行,甚至是被打断了条腿还是能趴在地上缓缓爬动。
究竟这个腿力强健的中国僵尸形象从何而来?
其实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湘西地区赶尸的习俗。在中国湖南省地区的沅江上游一带,由于环境贫脊,许多当地人皆外出到邻近省份(四川、贵州)做些小生意谋生。然而出门在外总有意外,尤其在早期这些地区多瘴气,也多流行病,时常有人染病客死异乡。而当地百姓普遍认为要将死者遗体送回老家,才是落叶归根有归属。但往来这些地区的山路崎岖,舟车皆不便运送,该如何在狭小的山路上运送遗体呢?到了现代,已有一些人针对这些赶尸的异状做了一些解析:
有一说认为运尸的主要方法,在遗体经过苗族秘传神奇防腐处理后,由两位运尸匠一前一后地抬着竹子,像是挑扁担那样地挑着尸体,只不过他们并不是将遗体横躺着运送,为了节省空间一次多运点,将长长的竹子穿过遗体寿衣的袖子,将遗体的双臂绑在竹子上。而在行走时,中间的遗体便因竹子的弹性时而上下晃动,远远看去,就像是一群手臂往前伸直,一蹦一蹦地前进的僵尸们了。
而详细这些运尸匠到底是如何赶尸的呢?借用维基百科的描述:多选在天明之前,半夜时行进。施术的赶尸匠沿路敲著小铜锣,执摄魂铃,远远警告生人回避,养狗的人家也会将家犬关好,以防牠们冲上前来咬坏尸身。赶尸匠很少需要照明,远远看去,阴森森地在其身后有着几具尸体排成一排,一行在山路行走。尸体多以黑色尸布遮住,行走时多似蹦跳前进状,另头戴高筒毯帽,脸上贴几张黄符纸。天明前赶尸匠和尸体在不住活人的死尸客栈停歇,夜晚再出发。
看到这里写了这么多,你有没有觉得心里毛毛的呢~希望读者们不要被内容给吓到,祝大家晚上睡觉不受僵尸干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