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青春是什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定义,一如《后浪》里所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有人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那么在2020年的“五四”遇到的吴虹校长、唐晓勇校长就是这样拥有“永恒青春”的人。
N师学院第四期,当如火般热烈,却又如梦般梦幻的背景下白色线框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字幕打开,你就能明白什么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1999——2009”、“2009——2019”、“2019——2029”十年!对有些人来说只是时光划过岁月,留下的是甜蜜或遗憾的火花,此后的岁月里用它照一照当下的伤口或往日的伤疤。只有点燃过的青春才会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
作为教育者,思考的应该是如何面对一个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有幸与他们相遇的过程中,如何不让他们生命的火花熄灭,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眼光”“心态”和“尺度”。
“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曾经读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多年补习,家庭再拮据也要供孩子读书,而孩子也不是不努力”这一切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后面孩子的家人在高考前忧虑的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一切努力都白费的,因为十几年学的东西都是没有用,这些知识只是为了考上大学,现在学的知识只对考大学有用,如果考不上大学孩子也就成‘废人’,我们不甘心啊!”
学而无用,学不会用,知识不是成为人生的营养和人生的充盈,而是成为一种负担。这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教师把自己独立在课程外,教材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那么教师充其量就是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的观念下,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知识点走向孤立,追求的是学科的发展走向偏、难、怪。
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决定了教的层次,“教教材”很容易围绕教材将教材内容神圣化,只剩下教材知识点,然后就是教学生将答案写标准。“用教材教”就要考虑教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教师要有能力和意识,围绕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重新加工整合教材内容。考虑本校的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围绕能力,基于学情,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发校本课程。未来的学校核心竞争力是特色化课程和有能力开发课程的老师。
N师为我们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模样,而唐校长为我们指明了路,该走向何方。剩下的就是我们推开那扇门去走向。
生命不仅仅是一滴滴的鲜血,它更是渴望燃烧的激情;青春也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
跟上时代步伐,唯有学习;顺应时代的潮流,唯有思考;而要成为奔涌在前的那朵浪花,只有前行。奔涌吧,青春才会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