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大多会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有些话题则是别人的约稿。其实很多的文人都会被编辑约稿,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有趣的话题。杨荫瑜是杨绛先生的三姑母,杨绛先生称她“三伯伯”。
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
杨绛先生总是很温和,鲜少看她在文章里提到不喜欢什么人,哪怕是特殊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很少在文章中提到别人的不适。在开篇看到先生说不喜欢自己的伯伯,我难免被勾起了兴趣。写文章的缘由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给我的信里说:“令姑母荫榆先生也是人们熟知的人物,我们也想了解她的生平。荫榆先生在日寇陷苏州时骂敌遇害,但许多研究者只知道她在女师大事件中的作为,而不了解她晚节彪炳,这点是需要纠正的。如果您有意写补塘先生的传记,可一并写入其中。”
也就是说,杨荫瑜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传奇女性之一。杨绛先生的兄弟姊妹六人,大姑母,大伯父,小伯父都因为各种事宜而早早离世,二姑母和三姑母出嫁后没多久就回娘家,和夫家断了联系,长期住在杨绛先生家中。三姑母早先被家长安排嫁给了一个“傻姑爷”,几番折腾之后就再也没回去过。
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窝,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虽然不是天足,穿上合适的鞋,也不像小脚娘。
这一番描绘看下来,还真是挺秀气,也很有好感。眼里有光,嘴角有笑,我是很喜欢的。
三姑母年幼的时候去到日本留学,对日本文化和礼仪非常的熟悉。日本军官和日本学校在苏州南京活跃时,三姑母充当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随杨绛先生一家到北平,在当地的学校当教授,在学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之后公派到美国留学,致力于回国有一番作为。
三姑母自幼不受父母的喜爱,同自己的姐妹也不亲厚,要强又有些敏感,自爱而又有些任性。同杨绛先生一家人住在一起时,杨母也很是宠溺她,杨母心疼她没有一个温暖的家。
我母亲最怜悯三姑母早年嫁傻子的遭遇,也最佩服她“个人奋斗”的能力。
母亲只说二姑妈“独幅心思”,却为三姑母辩护,说她其实是贤妻良母,只为一辈子不得意,变成了那样儿。
我觉得母亲特别纵容三姑母。三姑母要做衬衣——她衬衣全破了,我母亲怕裁缝做得慢,为她买了料子,亲自裁好,在缝衣机上很快地给赶出来。三姑母好像那是应该的,还嫌好道坏。她想吃什么菜,只要开一声口,母亲特地为她下厨。菜端上桌,母亲说,这是三伯伯要吃的,我们孩子从不下筷。我母亲往往是末后一个坐下吃饭,也末后一个吃完;她吃得少而慢。有几次三姑母饭后故意回到饭间去看看,母亲忽然聪明说:“她来看我吃什么好菜呢。”说着不禁笑了,因为她吃的不过是剩菜。可是她也并不介意。
骄纵总是辈人的心疼,疼出来的。三姑母已经要面对太多的冷言冷语,面对太多的孤独和寂寞,母亲对她的心疼,让她有短暂的休息,倒也不为过吧?
杨绛先生自己对姑母的总结也是很客观了:
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姑母自然有自己的选择,旁人不好评判其好坏,只要她自己能够受的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