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长意味着认识到生命中没有一个阶段是最好的,因此下决心享受每一秒能够抓住的快乐。你知道分分秒秒都会过去,一旦辜负了就再也体验不到。
2. 西塞罗说年老时比年轻时更自信也更勇敢,因为年老的人已经看淡死亡。
3. 有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和我们一样,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害怕死亡于是假装不害怕。
4. 你也许会开始明白康德的看法:你对自己负有责任,责任的基础是尊严,你需要把人性的观念持存在你自己那里。
5. 康德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把心智氛围三大基本功能。通过感性我们可以获得时空中的原始材料;通过知性,我们将这些材料加工到有质有量及其他性质的对象之中;只有运用理性才能真正思考它们。
6. 无论你能否真正得到,对公正与快乐充满期待是合理的。
7. 他告诉我们,判断力是把原则用于具体事例的能力,并认为它是一种只能被练习而不能被教导的特殊才能,“缺乏了这种特质,就不是教育所能补救的”。
8. 没有判断力,理性就会瘫痪,就不能把理性观念应用于世界。
9. 总之,判断力在思维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判断力决定了何种思想(哪个观点、哪个概念、哪个原理)应用到世界的哪一方面上。判断力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跳跃。
10. 好的判断力如此重要如此必要,人民往往把它叫做常识。
11. 确定性判断力:把具体事物归摄于一般规则之下。
12. 反思性判断:从具体事物中抽绎出一般规则。
13. 她强调了康德心智理论的政治性质,因为康德认为我们的人性源自社交性。
14. 而康德强调的则是,我们的心智官能中至少有一种,即判断力,是以“他者的在场”为前提的。
15. 因为所有哲学都试图解决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三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后来康德又说这三个问题可以化约为另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16. 不断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多地让自己置身于不同人的处境,由此你可以拓展自己的心智。
17. 如果判断力不能传授,那么怎样才能习得呢?“通过比较我们的判断与可能性,而不是比较我们的判断与他们的实际判断,通过把我们自己摆在他人的位置上。”(《判断力批判》)
18. 告诉某人如何自己思考恰恰破坏了她自己思考的可能性。
19. 不过,他在其他地方的文字告诉我们,在他看来,重新过一遍生活的欲望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一种价值仅仅按照人们享受什么(按照一切偏好之总和的自然目的,即幸福)来评估,则生活对于我们具有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就容易作出裁定了。这种价值将降至零下;因为愿意在同样的条件下,或者即便按照一个新的、自己构想的(毕竟是按照自然进程的)、但也仅仅是建立在享受智商的计划,再次涉足生活呢?(判断力批判)
20. 康德坚信如果没有责任,我们中很少有人愿意再活一遍;而且大多数人会有自杀倾向。
21.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写道:“在一切时代,最智慧的人对生命都作了同样的判断:它毫无用处。。。。。。从他们的嘴里,人们何时何地听到的是同一种音调,——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于生命的厌烦、充满对于生命的抵抗的音调。”
22. 这是自我发问,如果你关切成长就会向你的父母和你的文化提出同样的问题。哪些部分是真正属于我的?
23. 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