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通过对儿童远足前夜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了儿童因期盼远足而情绪起伏、难以入睡的情景。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所以在课堂上的朗读我作为了重点。
读课文环节,提出了问题,小作者睡不着,先想起来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海”。而后,又从图片介绍中,让学生理解海的多种颜色。又问,小作者从哪里知道的?他相信吗?
跟着这个环节,同学们不难知道这里是发出疑问。此时我的重点是指导长句子“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比尾巴》一课后,孩子们对问句的感知多了一些,倒是在读长句子时,停顿与换气还是需要指导。我通过不同的引导语来提示孩子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我听出来,你在句尾声调上扬,语气表轻了”
“你在标点符号的地方做出了停顿,真好”
“你关注了‘那地方’和‘海’”
“你把‘真的’重读了,我听出了你的疑问与不确定”
在一次次带有指向性的评价中,孩子们站起来读的更有感觉了。接下来,第二小节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引导孩子,用“( )真的( )吗?”同学们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了,“那地方的海里真的像哥哥说的有那么多鱼吗?”“那地方的山真的像同学们说的那样高大吗?”“那地方的沙滩真的像妈妈说的那么好玩吗?”在迁移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运用与表达。所以可以让孩子写一写句子“( )真的( )吗?”
在接着以同学们说的句子为过渡:小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这么多的疑问,所以仍然在床上——,生跟读出最后一小节。我引导出孩子体会小作者的急切。你愿意把小作者的这份着急通过需要传递出来吗?生跟读后,又接着通过不同提示的引导语来让孩子在读中悟,在理解中体会。一节课下来,孩子基本上已经能够背下来了。
大家训练孩子语用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
1.那地方的( )真的( )吗?
2.( )真的( )?
不同的是,第一个句子,可以仿照着课文中的格式,第二个句子,既可以仿写,还可以是新句子,比如:我真的有那么聪明吗?或者:牛排真的有那么好吃吗?等这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