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造方面
合理采摘: 现行岩茶采摘,有嫌滥采,此应为包工采制制所无法避免之弊端。因岩茶每年仅采一次,茶农每候茶叶伸展至三、四片叶始行开采,间或候至六、七叶始采。采时连同幼枝杆叶全部采落,茶叶经此一次重创后,若无相当时间,决无法恢复原状,采下之叶,因粗幼混杂,制作困难,即费工拣剔,且影响茶叶品质,是故茶树之行滥采,实百害而无一益,推茶农昧于习惯未加改良,似应由指导机关,会同厂主,切实宣传指导,实行监督,俾免行一年之滥采,而影响他年产量减低。
茶菁分级:茶菁分级对于茶叶制作,有莫大便利。盖茶菁分级,粗嫩分别制作即便利省时,品质亦可间接提高。山中各茶厂对茶菁分级,原没有分级筛,于茶菁入厂后,过筛分老嫩,今已废用多年,兹丞应予提倡复用。
采用简便机械以省人力: 岩茶制作上最费人力者即茶菁入厂之处理一部分工作,如做菁摇菁等。如岩茶可能采用安溪茶师所倡用:用天竹篓悬于屋檐,放入大量茶菁,以二人上下抖动,茶菁二致。而一次摇菁数量可增六、七倍于手作时之多。又如炒锅之时用两手,锅温即高,叶片水气又会烫痛人肉,如何用木质如手状之炒菁勺协助,则茶菁可炒较热,而无须两炒两揉之麻烦,可省力不知几几。他如揉捻,如可以改良利用小型轻便揉捻机,或可替代揉捻时之人力,凡此等等,在岩茶制造中,均易举而收敛必大之事,研究机关,对岩茶改良工作似应着重于此,使数年后,机制岩茶得闻天下,使武夷产量日盛,其名益彰。
岩茶精制就岩厂进行免除茶庄精制之浪费:岩茶精制实分二次进行,一在山麓茶庄,一运至各地茶叶店后。茶庄之精制,实将茶分级后略为精拣,筛出茶末而已。茶叶店则须捡剔纯嫩幼芽,使岩茶变为红茶状,其实乌龙茶之特质乃为半发酵叶,其外观当须红绿茶之整齐美观,笔者以为粗精制及茶叶店之再制,三者均可就岩山进行,所添用不过一、二茶师及若干拣工而已,可省无数人力时间、纸张油火薪炭以及其他无谓开支。此事经数次与山麓各茶庄庄主及岩厂包头商谈,均认为方法颇善,即省耗费,且茶叶免因多次开箱审查解包,筛簸拣剔,致故有茶芬郁气味走失,一九四一年既有岩主采此建议,就粗制后加工精制,据云成本可减半矣。
【妞注】
前文具有时代性,在手工时代生产力完全靠人力,于是就革新做了畅想。现在武夷茶的采摘上,标准有高有低,高的则成茶后价高,低的如原文所说系滥采老嫩造成口感的参差混杂所以价格也不高。现在制作许多环节带入了半手工,半机械化,可以省去许多人力。但单一从味道上说,我个人偏好纯手工。当然,并非说机械不好,只是味道这东西一旦有更好的选择都不会走回头路。手工业,在现在的时代来说完全就是奢侈品。当然,我指的是有严格质量标准以及手艺技术含量的手工业。
对于在武夷山都可以拣剔、包装好的话,茶庄应该只负责销售。当然,有时候为了表明自己也是有特殊技能的,有的茶庄提供焙茶‘表演’就是把从武夷山买回去的茶,在茶庄内通过电或者炭,再自行烘焙一次以示其专业。这种作为销售行为来说也未尝不可,毕竟在无知并未参与过制作的消费者来说,看这种表演也还是有一些奇异趣味的。这跟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一样,都是要付出观看成本的。
今天是谷雨,我个人比较爱的茶种都还得若干天才能采摘。得空听听武夷山的水声、蛙鸣、鸟叫。在本书快收尾的时候显得过于悠闲,与刚开始写这书的时候各种线索,一头乱发的境遇完全不同。
武夷茶有“蛤蟆背”一说,现在许多卖茶的解释为像癞蛤蟆的背一样,茶叶片上有鼓包。我觉得这句有待考证,曾跟多个喜欢用国画传统设色方法的朋友讨论过,在“石绿”一环节上,有“蜻蜓翅、虾蟆背”这样的称呼,类似色标,这种仿生色彩的形容带入了古人传统的色彩观。就像日本人对于“白”这一色,理解领域之多元一样,在茶的色相取名上,古人可能更为高级感性。不似今人缺乏想象力,简单直接粗糙的理解。所以,我个人认为,那时候所说岩茶的虾蟆背,指的是颜色,那时候的岩茶好的并不焙成褐色,对蛤蟆背一说的比拟存疑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