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层治理的“生态篇章”,谋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共振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频频刷屏,却少有人意识到,真正让山川常青的,是要能把生态的根扎进泥土,把治理的枝伸向民心,这样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才能既绿又暖。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抓基层治理让乡村有颜值。

      清晨的江西鹰潭市余江区蓝田村,薄雾绕青峰,白鹭点稻田。三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围村、污水横流。村党组织号召动员党员、群众拆违建、清河道、种果树,把猪圈改成花园,把臭塘变成荷塘,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如今,村民吃上“生态饭”,春赏花、夏采莲、秋收稻、冬卖橙,收入高了治理也好了。这告知我们,生态环境不是发展的包袱,更不是社会治理领域的“ 边角料”,而是能带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切实的治理良效,生态带来的美,算清楚、算明白,走清楚,落实好,既是财富账的发展,也是治理账的通顺。

      从“无人理”到“强引领”,促绿色行为成社会硬通货。

      在浙江德清县,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一直难以有成效,怎么破?当地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用活“群防群治”,把“绿色账户”接入“信用乡村”体系,村民正确投放一次得积分,月度排名前10%可享公交免费、贷款利率下浮;半年试点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成效显著,正确率超90%,年轻人笑称“扔垃圾比抢红包还积极”。这告知我们,充分挖掘社会治理内生动力,也可以让生态环保行为成为“时尚规范”,绿色就不再是口号,而是可量化、可流通的“治理标杆”。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让生态治理化最大公约数

      过去,河道整治常陷入“政府干、群众看”的怪圈。如今,佛山市狮山镇把“河岸议事厅”开到榕树下,镇干部、村民代表、沿河企业围坐一张长条桌,上游工厂承诺限时减排,下游居民认领绿植养护,志愿者每月打分并在公示栏晒成绩。一年过去,昔日“臭水沟”变身“网红碧道”,沿岸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这告知我们,生态保护与基层治理不能各唱各的“独角戏”,而应该众人高歌奏“大合唱”,把生态资产转化为文化资产,让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方能最大成效。

      当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同轴共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天更蓝、水更清,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新连接。让我们每一次转发、每一次打卡、每一次正确分类等等的参与,都成为这首“共振曲”里最动听的音符,因为美丽中国,不在远方,就在你我指尖、脚下与心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