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这事儿,各有各法,各有各道儿。
同一本教材同一个题目甚至同样一句话,不同老师教出来的就是不同的味道。
年轻时懵懵懂懂走进了教育这片天。很多东西不懂便就跟着上头的意思走,一会儿自学一会儿启发一会儿洋思一会儿黄冈。当然这些上头的意思很多时候只是学点皮毛,真正工作的时候还是按着自己的那一套或者身边同事的做法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甚至灯下备课批改这好像就是亘古以来社会赋予老师该有的样子。我们自己大多也会如此认为。
但慢慢教的时间久了,会发现有些老师的确是这样子。他们每天认真严肃严格要求整日满脑子里都是学生,面对学生不拘言笑,一丝不苟。教学成绩当然也大多比较可观,但也有不甚理想的。但也有另外一些老师看起来吊儿郎当,嘻嘻哈哈,不求上进,可结果教学质量总是出人意料让人惊诧。
一直不是那种勤奋上进之人。所以总觉那种精益求精严谨之作风不适合自己。以为效率与付出不是很成比例,且大多时候容易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于是开始琢磨这种看似拖沓实则效果良好之同事的秘诀是什么?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些年一起同事的英子。她身高大约一米五六,有些微胖。一头乌发又直又黑,不甚喜欢打扮,但非常喜欢笑,每天都乐呵呵的,看起来像个无拘无束的中学生。
那些年我们俩还有一个男同事经常一起搭档教一个平行年级。我们学校平行年级一般八个班。她年轻,身体好,上得也好,领导一般会安排她上三个班。我有时候也上三个,大概是领导认为我比那个男老师更认真一些吧。
英子说话语速极快,上课也这样。去听她讲课,也并不会因为有人听课而变得慢条斯理。她的课给人的印象就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嘁哩喀喳,决不拖泥带水。但仅仅是因为课堂的缘故吗?一节两节的听课似乎又难以琢磨出她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她几乎不批作业甚至不收作业。这在我多年的教书生涯里是极少见的。没有反馈,怎么清楚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怎么知道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我是无论如何不敢如此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做不到和那些特别敬业的老师那样全批全改,但我必须收上来,大体上看完学生的作业,才能做到心中基本有数。
没课时,有时候我们会结了伴去操场聊天。她会聊到她的老公她的公婆她的父母。她和老公曾经是同事,不过后来去了两个不同的学校。她比老公大四岁,她的公婆起初都不同意他们在一起。甚至结婚后她婆婆还怂恿儿子跟媳妇离婚。说到这儿的时候,英子甚至会流泪。但很快就又是那个喜欢笑爽朗的英子了。
周末的时候她常会说:“呀,又周末了,老公要回来了,该去买点啥好吃的呢?”“天挺热的啦,去给老公买点啤酒吧”……看得出来,她很爱她的老公。她就这么自然地率真地表达着她的情感她的爱。
她和她的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相处方式呢?如同她的爱情么?
我依旧琢磨。直到女儿上初二,开始有了物理课,她成为女儿的物理老师。
新学科新老师带来的新鲜感,会让孩子们不断地说这个老师不错,那个老师有意思。但时日一久,新鲜感过去了,这样的评论就会逐渐消失。
然女儿对物理老师的喜欢似乎成为常态。每天回家,她会把课堂上有趣的事儿唠叨给我听。她喜欢的不喜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最多的是她的物理老师。当然我也会刻意的去问女儿,物理老师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大多数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都是比较抗拒的,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着她的学生们自觉自愿地学习乐此不疲?因为在办公室我常常会看到她的学生做了额外的作业来问她。这在其他的老师是绝无仅有的。
“小刘燕,你是不是有点瞌睡呀?起来站会儿呗!”“今天咱看看有谁提前做完了呗?”哎呀呀,你咋这样呢?老师不开心了哎!”……女儿有腔有调的学着物理老师课堂上的话。我恍然明白了一点什么。那些看起来有商量有建议有提醒的要求通过这种有些撒娇的语气表达出来,孩子们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找到了被认同的感觉,而不是被命令被呵斥被隔离!
当然她也有严肃的时候,并不会任由她的课堂失控。她会利用课堂上不讲课的时间迅速麻利地查看学生们的作业情况。她当面检查一分钟的效果是不是会好过闷头在办公室里看五分钟?这是我后来慢慢悟出的。当然她做不到仔细看每一位的作业情况,但学生大都主动去学,即使看不全情况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
每次学期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她所教的班级成绩总是要远远地好于其他班级。最经典的是她曾经接过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在上个学期每次考试都几分的水平,她接手后竟在中考考试中接近优秀!我其他的男同事曾经私下里对我说“真能忽悠啊,不服不行!”
是忽悠吗?或许也是吧。她曾经对我说过:“哄死人不偿命。”但不论忽悠也好哄也罢,她一直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做着,没有一丝违和感做作感。
后来我在教书过程中也开始慢慢尝试她的做法。面对学生,我尝试放下教师的呆板和严肃。把每个孩子们都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去对话。感觉竟然很爽!
记得一次上课,我在讲台上眼瞅着一个学生在下面不知道看什么。我走到学生跟前时,他还在看。我拍拍桌子,示意他给我。一本书,与物理无关的书,人们常说的课外书。他的眼神里有恐惧和惊慌。他以为一顿训斥是免不了的了。如果换做以前,我的确可能会大声训斥一通,讲一堆空洞的大道理;也可能干脆直接把书撕了,然后狠狠地瞪他几眼,以表达我的恨和愤怒!
但是我没有,我看了几眼书,又把书还给了学生。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嗯,这个同学看的书还不错,挺好的一本书呢。其实老师也喜欢看书,也希望大家都热爱看书,一直看下去,直到终老。只不过呢,这个同学看书的时间有点不对头,对吧?咱改一下,上听课,课下看,看完以后跟老师交流一下,可以吗?”
有惊无险。那个诚惶诚恐的学生脸慢慢的舒展开来。我继续讲课,其他的学生也继续安静地听课。
我后来常想,如果我当时失控,除了释放我自己的不良情绪之外,对学生对我有什么益处么?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是课堂上读,就否认了它的全部价值,而被冠以不遵守纪律的罪名,是不是有些过分呢?曾经的我们不都曾经在课堂上偷偷的读过其他的书么?此刻的我们不都是因为爱书才来到这里么?对多数孩子来说,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于书的终生关注或许比那几个定律更重要吧。
不轻易发火,不轻易评判。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苦恼去接受他们的错误,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聊天,沟通交流,我们的教书是不是能够教得轻松学得也轻松呢?
英子的名言“哄死人不偿命”,也许不仅仅是哄,更多的是爱吧。有了爱的融入,课堂也好,婚姻也罢,不就有滋有味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