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姆的第一部小说,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月亮与六便士》,语言犀利,优美,属于中篇,几乎让人手不释卷。
相比之下《人性的枷锁》内容有点冗长,去年暑假读了一点儿,搁下了,今年暑假又捡起来,描写具体而详细,厚厚的一本。语言看似平淡却不乏辛辣讽刺,把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主要描述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经历,据说是毛姆的半自传体。
看到快一半时,一位年轻女性,确切地说,一位女画家,范宁·普里斯下线了,内心有点儿悲哀,替她惋惜。
毛姆为什么安排她自杀呢,我觉得主要有挣脱不了的三重枷锁。
一、对绘画的执念
普里斯是英国人,专程到巴黎来学画画,她是最刻苦、最认真的学生,每天最早到画室,走得最晚,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地硬啃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难题。画友和老师都觉得她画画很烂,唯有她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可是坚如磐石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对没有绘画天赋的人一文不值,她的作品被老师羞辱。即便是这样,也动摇不了她要靠艺术养家糊口的决心。
看到这里真让人心痛,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关键要有自知之明。林语堂就主张人应该选自己熟悉且热爱的事作为事业,如此工作就如同“游戏”,而非“苦役”。
每天在强烈的愿景和不能实现的痛苦中苦苦煎熬,这是普里斯小姐不能挣脱的第一层枷锁。
二、对感情(友谊)的独占
普里斯由于嘴巴刻薄,在画室里不受人欢迎。菲利普的到来,使她获得了友谊。她虽然画技不行,但绘画理论掌握得好,也善于教导别人,菲利普此时刚辞去讨厌的会计学徒工作,认为自己也有绘画天赋,所以来巴黎学画画,被安排在普里斯旁边,得到了她的指点和帮助。
在她的下意识里,觉得自己又丑又笨,而菲利普刚好脚有残疾,所以两人应该惺惺相惜。而且她总想把菲利普独自占有,不高兴他同别人来往,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或许她对菲利普产生了感情,但这也只是一厢情愿。作为中产阶层的菲利普,品位优雅,自视较高,只能是把她当作朋友。这是普里斯小姐的第二层枷锁。
三、贫困及亲情的缺失
普里斯在英国给别人做家庭教师,到法国上绘画学校、租房,生活都要花钱。她非常节俭,住的小破阁楼,家具俭陋而且脏乱不堪。长年穿一件又脏又破的棕色长裙,头发油腻,给人不整洁的感觉。整天吃不饱饭,一次菲利普请她吃饭,嫌弃她狼吞虎咽,其实她只是又馋又饿。
实在贫困到极点,向她哥哥借五英镑,也被冷酷地拒绝了。
事业看不到希望,爱情幻灭,亲情缺失,三重枷锁之下,普里斯小姐在小阁楼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月亮与六便士》里,也有一位女性因沉溺于感情的枷锁而不能自拔,被毛姆安排了同样的结局。
这不是巧合。这是毛姆妹妹的事件在他心中留下的隐痛,"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通过小说来抒发对命运无常的愤怒及无力感。
普里斯小姐的香消玉殒 ,使菲利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继续画下去有没有意义?如果只能做一个二流画家,虚度青春究竟有没有价值?
书中又穿插了《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的故事,用第三人的语气,说出了真正热爱绘画的人,是可以抛弃家庭、金钱、爱情,荣誉、责任等拥有的一切,只为将世界及予他的万千情感用油彩呈现在画布上。
没有超人的天赋和身体里不可抗拒的力量,就不要走艺术的道路。“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己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
书(人性的枷锁)写到此,是菲利普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后来如何摆脱自己的枷锁,只能读完再与大家分享。
但愿普里斯小姐的悲剧对我们能有所借鉴,也许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枷锁,面对它,接受它,摆脱它,就是成长。
202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