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在中国已形成一成传统文化,而面子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原因无法追溯。
但在《辞海》一书中,有对面子的解释:面子,俗谓体面光荣。
中国人的面子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地位、权力、吃穿住等。
其实关于面子还有许多的解释,如自尊心,脸面,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看待的态度就不同。
鲁迅在《论面子》里把面子与丢脸放在一起做比较,并写了一段关于面子有趣的比喻“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博捉虱子,才成为“丢脸””
在鲁迅看来“面子”即为“丢脸”那面子便一定是丢脸吗?这个观点我认同一半,为什么认同一半呢?就比如有一次我穿了高跟鞋又穿了裙子,我不擅长穿高跟鞋,在下车的时候,不小心崴了一下,从公交车上摔了下去,众目睽睽下,让我倍感丢脸,也失了面子。
所以我认为丢脸跟面子是说的通的,但我更偏向自尊心,面子便是自尊心。
这不得不说一下历史中典型的代表人物项羽,项羽一生战绩无数,最后却在乌江亭自刎而死,他曾多次有机会杀掉刘邦,但都因为好面子,便把机会一次次的放走,直到四面楚歌之时,项羽说:“我打仗从来没有失败过,于称霸据有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啊”!项羽自尊强,又死要面子,不承认自己指挥失误,把原因归咎于上天。
逃到乌江亭,乌江亭长劝他赶紧上船,去了江东以后东山再起,但被项羽拒绝,他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我无颜见江东父老”说完此话,便横剑自刎而死。
中国人有句俗语“死要命子,活受罪”这句话就印证在了项羽身上。
对项羽来说今天的失败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上天要灭他,从战无不胜到失败,他骄傲的自尊心让他无法忍受,才把过错归咎于上天。
对比项羽,刘邦则跟他不同,有一次负责看管城门的老头郦食其来见刘邦,刘邦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女为其洗脚,郦食其很不客气地批评刘邦说:“你这样子接见老年人是很不礼貌的!”被人当面批评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人家刘邦马上知错就改,整理了衣服就向郦食其道歉,请其上座。于是得到了一条重要的计策:袭击陈留,以得到秦军储存的粮食。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对于面子跟自尊心看得不是很重。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么一幕张三跟李四在饭局结束后,争抢付钱,即为一种面子,张三说:“给我个面子,这次我来”李四说:“把我当兄弟,就给我个面子,这次我来”在争抢不休下,最后总会争到头破血流。
我的姑妈,是一个常不给人面子的人,经常让人下不了台面,小的时候同学来找我玩,当时很流行SHE的歌,我们放着碟片唱歌,被她听见了,她开口说“唱得那么黄,唱什么哦”那一刻,我仿佛时间都静止了,想着周围还有同学,一张脸像被火烧一样。而我因为这句话自尊心受挫,从此没在人前唱过歌,也因为当时有同学在,让自己即感丢脸又没面子。诸如此类的事还有许多,即便她心地不坏,也很少有人说她一句好话。
《向往的生活》有一期中何老师讲了一件事,有记者问汪涵,他跟何炅谁才是湖南卫视一哥,这个问题,其实很敏感,但汪涵却淡定地说:“当然是何老师是一哥,我是他大哥”
这句话即给足了何老师面子,又表明了双方关系亲密,有时候学会给给别人面子,也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
中国人的好面子仿佛深入骨髓,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任何一处。
但我认为面子是用来给予的,学会给别人面子,放下面子,才能在生活中过得比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