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祝愿的人一一是教师!
最怀念的人一一是老师!
最歌颂的人一一是老师!
最感激的人一一是老师!
老师是什么?
是启迪心灵的人!是传播知识的人!
有的老师,虽然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但却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千万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六 七十年代,伟人一声号召,一群群大小城市,大小工厂里的所谓“知识青年,”奔向广阔的农村。
这一飞,不少的人,便扎根农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农村。
我的小学老师,便是千千万万知青中的一员。他的命运,他的爱恨,谱写在乡村的天地间。
下乡的知青,在当代中国,成了特殊的一群。在文学作品与网络论坛,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常听到他们的声音。
各种形象,诸多议论,众说一词。这引起了我对熟知的,身边的一些知青的好奇与探究。
尤其是我人生中,对我影响巨大,令我既感怀,又内疚的李老师,不得不让我去追思。
传言知青所到的村寨,大都是边疆,是比较偏僻,落后,艰苦的地方。
难怪在我大学的同学中,有不少的知青。尽管我感知这群同学,被历练的成熟而能干,但每听他们议论曾经的知青生活,却流溢忧怨与愤懑。特别是流露出,对乡村里村民的鄙夷,痛恨。
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作为农民儿子,内心生起对这些同学的义愤。内心增添了对李老师的崇敬!
也许,知青们,当年下乡时,有的积极热情,满怀凌雲壮志。有的被动或消极。甚至有的还是少年,还是父母溺爱的孩子。
许多城市,工厂里长大的青年,他们的世界里,尽是明亮的街道与工厂车间里的滚动机器。是城里人的悠闲生活,是捧着金饭碗的,工人的美好画面。
农村,是碧蓝天空,清溪碧玉。田野里菜籽花金辉,秋季金稻飘香。即诗意,又美妙。
可是这群分不清草与苗的少年。他们怎么会想到:“耕田种地,多么劳累!脸朝黄土背朝天!做农民,实在难!即苦又穷,真正不易!”
玉溪是美丽的地方!玉溪坝子富饶动人!在这样的地方,知青很少。我们村一个没有,但大队里的其它村,似乎有几个。
记得有位来自大上海的美丽女知青,到我们邻村下乡。在劳动与生活中,她与村里一位优秀青年相恋相爱,并走进婚姻殿堂。
当知青返城时,她已经儿女相伴。于是,她选择留在农村,与相爱的丈夫共创幸福生活。
他们的事迹,被当地传为美谈。
大概是我上三年级吧,我们班换班主任老师了。以前的老师,是村里所谓“张家长,李家短的老太婆”式老师,上课时,我不是逃学,就是扑在桌上睡觉,要么就打闹。
读书,不会读!学习,没兴趣!幼稚的心灵,总是在朦胧虚幻中。
李老师踏进教室,二十七八的帅小伙。陈旧的藏青中山装,似乎还散发着泥土的气息。脸上的光泽透着黝黑,使人一眼便知,他刚从田地上来。
“同学们好!从今天起,我任你们班主任,教你们上语文、算术。”他的声音动听有力。
半睡半醒的我,不由地凝视老师。只见他身材匀称而精悍,不大的眼晴放着精光,炯炯有神。他一边环视同学们,嘴角漾着笑意。
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即有磁性,又悠扬悦耳。我的双眼,不由地瞪得很大,专注地望着老师。
课间休息的时候,听一些老师议论,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是最偏僻的,村中的“知识青年。”虽是知识青年,不知他是否真有“知识?”
毕竞他不是专科毕业的老师,大概也是初中生吧。况且,他下乡到村里,已经几年了。现在,他也只是代课老师。
李老师虽是代课老师,但他就是不一样。他满腔的热情啊!
他上语文课,风格独特。你听,朗读课文,那磁性的声音,抑扬顿挫,像凑一曲悠扬的弦律,悦耳动听。特别是,他总具内容,穿插名言典故,即延深了内容,又引人入胜。
当同学们作业完成好,他便利用下课时间,给大家讲小说。援朝小说《剑》,一幕幕志愿军的传奇画面,精神地在我们脑海呈现。抗日的《烈火炼金钢》,又把我们引入蜂火狼烟的场景。
一个个农民英雄,那特别的气慨,既打动人,又动人心。每个故事,津津有味,引人入胜。每个同学,即沉迷,又梦想。
正是那时,种下了我心中的文学梦!
李老师讲数学,也引人专注。一排排单调的数字,在他清晰的讲述中,在他粉笔下灰飞尘扬中,变得丰彩而趣味。
不知不觉,他所带班级,学习气氛浓烈,学习积极性高涨。我们班,跃为全校最优秀班级,我从留级差生,跃为班上优生,成为班长。
李老师教学有水平,取得骄人成绩。可他不仅刚正不阿,而且对才智平平的领导不恭!作为他的学生,我常见他跟校长争的面红耳赤。
正当我的学习成绩升华,正当我们班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正当我们跨进初一。我们敬爱的老师,不知为何?他被调去教别的班级了。
曾记,曾记同学们恋恋不舍的目光,李老师频频回头时的无奈。
也许他教的太好了!也许他所带班级,优秀的令人眼红!而他,又是一个不会跟领导处好的人!
他走了,换了两位城里来的女老师。班主任老师,竟然在五个大字中,我着意写了错字,她还给满分。
我们班一下乱了,许多同学一下失去学习热情,我也深深失落。随后,又是换老师,又是换班主任。
也许少不更事,也许初中二年忙于功课,我竟然与李老师同在一个校园,却再无交谈,更无交集。
七九年我考上高中,到县城上学了。常里小学几年的学习生活,像童少的美梦,一晃便模糊。唯有一张清濯的,男子汉般的,李老师英俊的脸,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丝丝怀念,些些叹息。如果一直有他做老师,或许我能上玉溪一中!或许我又是另一种命运!
多年以后,大概是八三年吧,我从一名小工人,又考进大学。是暑假吧!一个艳阳时节,我与一位小学同学,终于登门去拜访李老师。
此时的李老师,已是正正宗宗的常里村民了,虽然他还是常里小学的老师一一是代课老师。但他的精神面貌,还是神彩。
只是谈到曾经的几位代课老师,都已考进师范,去城里做老师了。而他的许多学生,走出乡村,手捧上金饭碗。他一起下乡的知青,不少人已经返城……
老师的脸上,笑脸依然灿烂,健谈的话语,被命运的冰霜,刨去了许多锋芒。
他土樯灰瓦的家,紧挨着山坡,不大的农舍院子里,干净整洁。温柔慧丽的妻子,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女人,她灿笑着望着我们的老师,浑身流溢着温馨与幸福。两个孩子,跑来跑去,又活泼又可爱。
我不知道,是老师为爱留在乡村?还是命运蹉跎,不能如愿离开?
李老师竟然做了二十多年的乡村代课老师!
许多年以后,我常常怀念老师,多次欲去探看。但我的命运总是多舛,总是力不从心。
也许我内心过于虚荣,总期望出人头地,总企待取得骄人成绩,再去探看恩师。
可是,不轻易间,竟然听到恶噩,李老师走了一一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我的心,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感沉痛!
为什么?为什么上天无情!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个谆谆教诲启迪的人!一个刚直不阿的人!
他滋性的朗读声,他满是热情洋溢的脸,他炯炯的眼神,他紧握的粉笔……
一切都在我的心底!
好知青!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