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印象笔记做知识整理
——李参老师印象笔记官方微课笔记及感想
注:这是印象笔记邀请李参老师进行知识管理微课程(9.5日,在朝夕日历平台)的笔记,结合个人的理解整理。
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听课笔记: 乐高、标签、FSR
1,乐高:知识收集整理进阶。
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很像乐高积木块,你看不到可以做成什么,只是花花绿绿一大堆。但是普通家里收纳以及乐高达人、大神们却有有不一样的整理收纳方式。
收起来是基础,但整理就是一个有规划 的工作。
分类是整理的基础,但分类并不仅仅是以颜色、形状、大小等初级逻辑。乐高达人可能在一堆积木块中看到的并不是积木块,而是理想中模型的一部分(譬如大眼萌的脚丫、车的某个顶盖),因此他们的收纳整理可能是以需要完成的模型来区分。
所以说,对目标的胸有成竹,也可以说是良好收纳整理的蓝图,当然,当你胸中无竹就只能先按更简单的逻辑整理。(图片来源于李参老师讲课课件)
→
→
→
ps:对于信息与知识,在整理之前还有一步,就是了解你自己信息的主要来源。
最好的做法是先列出来:
如软件类的:qq、 微信、微博、邮件、APP等;
其他来源如纸媒、相机等~~
罗列还可以检视并清理你的手机,有些公众号你从来就不读,有些app你从来就不打开,删了它。
2,标签:信息储存和提取的关键
用window的文件夹管理,信息及碎片知识储存时文件命名是关键,因为搜索的时候只能搜索文件名(内容也是可以,但很慢啊)。建立科学容易识别和查找的文件夹显得很重要,不然就是一堆独立的文档。很难找。
印象笔记时代,因为搜索变得很强大,文件中任何词汇都会被搜集到,问题变成可能会找到太多,这时标签是关键。因此在使用印象笔记收集储存信息的时候,立刻要做的是贴标签。以后即使不用分类整理也能快速找到,特别是对于那些还处于信息储备工作阶段的内容。
正是因为标签功能的出现和存在,储存工具的良莠也就立刻现实出来。
容量大(今年死了一大批),但充其量就是个有同步功能的大容器,查找还是有赖于原来那种文件的命名和文件夹的建立。就目前来说用来储存照片似乎更为便捷,同步、大容量、方便浏览。
对于文件而言,云笔记更优秀。重点就是标!签!
妈妈再也不用当心你不会命名,不用担心你找不到文件了。
特别是对于交叉主题的内容,你也不用犹豫是丢在哪个文件夹里,两个标签都贴上就好了。
多标签对于日后因为别的主题重新整理也是相当便利。譬如今天的笔记,标签是李参、印象笔记、知识整理、信息储存,以后讲到云盘、整理界高手、印象笔记高手等等都可以提取出来。
3,分区:找到适合自己的逻辑
大多爱收集资料的人,对信息整理都会习惯性按内容区分文件,譬如饮食养生啦、摄影技巧等。
在有标签的印象笔记里,这样建立笔记本或者笔记本组,需要的时候提取也并不难,但如果能以使用者,也就是你自己的需求以及目标来整理,你会发现效率更高。(这与目前流行的整理术一些理念很相似,是你在整理物,而不是物在整理你,按照自己的使用目的和习惯来取舍和整理,而不是物本身属性来分),这也是另外一种整理的逻辑。
李参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FSR分区法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F:Flow 工作流,ing。
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项目。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专注目前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
S: Stock 经验库。
已经完成的项目或内容。这个我本来还有些疑问到底要不要保留还是导出,听课后醒悟,完成的项目如果加以整理总结就是个人的经验库,自然是要保留。
但是,前提是要整理及总结提炼,不然依然是个材料库。
R:知识体系 Reference。
这可以从两方面去认识:
一,从事务管理角度来看,那些还没开始正处在准备工作阶段的项目,可以把认为可能有用的信息都丢进去,慢慢积累,意义大概等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项目开始已经有大量的原始积累。
二,从个人知识体系来讲,这也属于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你有兴趣的内容,不断分散学习,目标慢慢显现,进而你可能再以此去构建体系性的学习,进而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去完善和实践。点——面——点。。。散——收——散。很多新项目就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