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 星期天 天气晴
我有一块菜地,我总是对它寄予厚望,比如,菜籽发芽时,我总是希望看到地上一片葱绿,幼芽密密麻麻地铺满地面。如果这样,我就会心情大好,很有成就感。如果新出的幼苗是稀稀疏疏的,就会感到些许失落——我会因为看到别人的菜苗密密麻麻而对自己的菜地或种菜的水平不满意。
十月份撒下的上海青,出来了,因为撒得不均匀,有一边密密麻麻的,一出来就呈现出喜人的葱绿,有一边可能是菜籽满意撒好,稀稀拉拉地出了一点。不用说,我自然是对密密麻麻的那一边感到满意,甚至都要因此而滋生出一点自得了。
然而,过了十几天,密密麻麻的一边,长得很慢,菜苗也很瘦,总有点肥力不足的瘦弱样子。而稀稀拉拉的那边,叶子黑绿黑绿的,肥肥厚厚的,还长得很快,个头几乎是另一边的三倍大。
“这边长得不好!”我抱怨道。
“太密了。”同事说,“快拔掉一些。”
我每隔两三天就疏一次苗,但是,密密麻麻的这边还是长得不好,只有边沿地带因为我疏得够狠,才勉强追上另一边的长势。
我一边疏苗,一边想,浓密的这边,一开始就葱绿喜人,但是因为过于浓密,菜苗很快就会因为缺少足够的肥料和舒展的空间而逐渐地动力不足,结果长得更不好,这种喜悦也就迅速地消逝。最初的好看,是因为我们“喜欢”,急切地想要看到结果,忽略了菜苗未来需要的成长空间。我们喜欢看到的,不一定就是菜苗自然生长需要的,我们喜欢的,不一定就是符合事物成长规律的。
人,会不会和菜苗一样,早起密密麻麻地长成一片,呈现喜人的葱绿,可是到了一定的时节,这葱绿,这喜人又变成了对正常成长的严重制约呢?
现在的孩子,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都用于进行各种培训,英语,美术,书法,武术,奥数……名目之多,令人咋舌。小小年纪就看上去文武双全,证书,奖状,荣誉等身。大家都抓住“最容易上手的童年”,密集地生长着!看上去很美!
这样的“很美”是否就是在打基础?基础打得夯实,未来是否就会发展得更好?是否更有利于孩子后期的成长?
这是我经常感到迷茫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缺乏长期的追踪研究,缺乏个体与团体的田野作业。很多问题更多地依靠民众的“一窝蜂”,大家都这么做,我们自然也要这么做。教育补课的剧场效应正在严重地侵蚀大家的日常,没有更为可靠的有价值的研究,我现在也只能在各种不确定中摇摆。
不过,如果再撒菜籽,我不会追逐一开始的满目葱绿,会对最初的星星点点抱有从容的心。时间,空间,阳光,雨露,于万物都是必需。一边努力耕作,一边静待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