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公司加大了宣传力度,决定上马月刊、广播,同时启用沉寂多时的公众号。
怀揣着对文字的梦想,带着对文学的热爱,我报名参加了通讯组。
我被拉入通讯组群时才知道,一共有9人加入这个团队。
加入伊始,我是信心满满,为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爱好的平台而庆幸。积极为宣传工作献计献策,群里发出的消息,我总是第一个回复“收到”!
第一个月,宣传委员小王要求我们,每周交一篇不低于300字的稿件,月底交一篇不低于1200字的文章。
300字的稿件无非就是通讯稿,部门的会议、培训、活动都可以写,这个难度不算大。每到周五,群里的催稿信息准时发出,比闹钟还精准。有点头大的是月底的“重量稿”,经过5天的劳作,我交上去一篇同事先进个人专访。
第二个月,我赫然发现,群里通讯员仅剩2人。原来担任编辑的总经理秘书也不知所踪,据说是另谋高就。
后来一个曾同时进群的同事告诉我:他根本不懂文学,更谈不上热爱。是被拉来凑数的,一个月一篇稿子也没交。我恍然大悟,公司当初要求每个部门至少有一个通讯员,当成一项硬性指标压下来,部门领导无奈只好出此下策。其他几个退群的应该都是类似的情况。
说到这里,我有些感慨:通讯员的选拔也太不严肃了吧?最起码报名时递个“投名状”,交上去一篇自认为满意的作品。这样不是闹笑话吗?
6月初,月刊编辑被小胡接任。我一直没见过小胡,有限的几次接触都是在微信。但我知道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小伙子。
由于种种原因,月刊一直没有出版。这时已经积压了4-5月的稿件。
6月中旬,我在宣传栏看到月刊时,发现上面有我3篇文字,不由地飘飘然起来。但同时感到很郁闷,作为通讯员,月刊出来了,我居然不知道!
为此,我和小王产生了不愉快。
6月底,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由文字产生的效益:通讯津贴和稿酬共计260元。看着工资条上的补助,和小王闹的不快也顿时烟消云散。
7月下旬,我们一家人去武夷山玩了几天,“印象大红袍剧场”和武夷山的鬼斧神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来后,经过几天的构思,写下了《武夷山印象》这篇文字,兴致勃勃地发给了通讯组。
第二天小王告诉我:领导对发游记文章不赞同。我顿时心凉了半截,辛辛苦苦写的文字就这样被拒!同时也对月刊的定位产生了疑问。我问了小胡,小胡的意思是以后多写与企业有关的文章。我不由地愤愤然起来,我们天天身处车间,即没有新闻线索也没有写作素材,哪有那么多与企业有关的文字可写?
转眼到了7月底,曾让我沾沾自喜的通讯津贴却没有如期而至。问及小王,小王说我投稿量不够。我不由怒火中烧,7月底发的是6月的工资(压一个月工资),也就是说6月份我投稿量就不够,哪为什么没有人提醒?稀里糊涂过了2个月你告诉我投稿量不够?这不是开玩笑吗?
下班后,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知道另外一个通讯员的想法,但我知道,是时候离开了。
我打开邮箱。以往,当我点击发送键时,大多是投稿,是轻松的;是高兴的;是欢愉的。可今晚,我颤抖地右手居然握不住一只小小的鼠标!
我又思索了良久,毅然发了出去。
就这样,我离开了通讯组,离开了那个曾让我一腔热血的通讯组;离开了那个曾让我满怀希望却又失望透顶的通讯组…...
生命是一个轮回,因为热爱文字,我加入了通讯组;还是因为热爱文字,我退出了通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