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之所以是牛人,是因为他的身边都是牛人。
不少不肯脚踏实地的人会说:这年头,搞好人脉就行,哪里需要什么实力啊?
他们逻辑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人脉很重要,但精力若只放在巴结权贵上,你所苦心经营的人脉,根本都只是泡沫。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若是基于利益往来,那么,你不能给对方提供价值,你再怎么巴结比你强的人,他都会觉得与你交谈是浪费时间。
当你变得强大时,人脉会自动向你靠齐。
每个圈子里都有这样的人——
不停吹嘘自己认识这个大牛认识那个女神,结果问到大牛和女神那边时,他们想了半天,然后问:啊……你是说那个总是发微信骚扰我问奇怪问题的人?
这种人脉,是无效的。
在看《Facebook 效应》时,扎克伯克提到了一个名词,叫「馈赠型经济」,他说,「你知道馈赠型经济吗?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相较于市场经济,这是种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经济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给大家,出于感激和表达慷慨之情,人们会回馈给我一些东西。整个文化就建立在这种彼此的馈赠框架下。」
Facebook 便是在馈赠框架下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互联网公司的。
前段时间,我认识一个在北美创业的朋友 Z,初次和 Z 交谈时,被他的情商所折服,当我从共同朋友口中得知他在美国读书时曾有自闭症时,我惊讶不已——
曾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如今竟成了做社交类产品的 CEO,太逆袭了吧?
Z 跟我说:「刚刚试图改变时,我在人多的地方讲话都会脸红,生怕自己被嘲笑,至于朋友聚会,根本没人愿意邀请我这个不会说话、衣品不好的家伙,说实话,那时候挺不自信的。」
「你是怎么克服的?」我问。
「过去三年里,我保持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的习惯,交了四位数的朋友,强迫自己慢慢走出社交恐惧症。」
看着眼前的社交达人,我实在想象不到三年多前他会是自闭症患者。
在 8 年前,Z 刚到美国,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障碍,Z 慢慢变得「自卑、封闭」,一个朋友都没有,即便他成绩好,可他还是不开心。
到了高中,Z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
Z 在高二时,自闭症刚刚痊愈,决心开始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进入了学校一个俱乐部,第二年,他准备竞选主席,本是最没竞争力的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教了俱乐部指导老师。
老师给了 Z 建议,这条建议,让 Z 在竞选中出现失误还保持优势,最终让 Z 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任华人主席。
老师给 Z 的建议是:「所有人都讨厌只索取的人,你想让贵人帮你,你得先成为他们的贵人,给贵人提供价值。只有这样,他人才能记得你,才会在你困难时,及时给你提供帮助。」
与扎克伯格的「馈赠框架」不谋而合。
后来,Z 会在每周俱乐部的例会前,赶去当地最好的烘焙店,买几盒美味的比萨,带给俱乐部成员,并且,在往后的半年里,Z 不计较得失,给俱乐部每个成员提供帮助。
当其他竞选人还试图用漂亮空洞的演讲词煽动情绪前,Z 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能够带来的价值。
「提供价值,不求回报」,是 Z 始终坚信的成功真理。
看起来,好像只是几盒披萨收买了人心,但深思其背后原理,不难发现,这仅是价值提供的开端,越往后,信任 Z 的人便越多,他在俱乐部的实权慢慢变大,Z 能提供给他人的价值则更多,最终,量变引发质变。
Z常说:「只要你愿意先给别人提供价值 ,别人就会在未来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馈给你。」
哪里来的那么多伯乐,伯乐也需要通过真诚和价值来筛选千里马。
别总想着索取,若想成功,先想想怎么提升自我价值,怎么给别人提供价值,不求回报才能获取最大的回报,你可别太浮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