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门,通向我们未曾涉足过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问题,无数人问,也会有无数个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早已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
正如麦家所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
以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01 读书会改变你的气质
林清玄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即改变气质,多读书......”
董卿真正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在谈到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自己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静静地看会儿就可以睡觉了。”
她也曾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02 读书会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身体去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帮你抵达。
人生一世,如果不读书,就会像井底之蛙。所以对广阔世界的认识,正是从书本中来。
世界上那些成功人士都有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他从行军打仗到新中国成立后去外地出差,毛主席都带着一大堆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据毛主席身边的护士说,直到逝世前,他都在读书。他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正是这样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他才成立了新中国。
同样,热爱读书的巴菲特每天准时6:45起床,然后花大把的时间阅读书籍、报纸、新闻……这样的习惯,从未停止过。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说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而巴菲特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成功没有捷径,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巴菲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赋予了专注和阅读最大的执行力,他用一生来坚持阅读,坚持学习。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是提升自己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
03 读书会强大你的内心
曾有一个年轻人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倾诉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遇到的诸多人生困惑。
杨绛的回信,只写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整日胡思乱想,却不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一些挫折,这时你可能会感觉天塌了,但你不妨读一读史书或传记,相信你会从中找到一些答案,你经历的这些事在那些主人公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自言:“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坚持与儿子一起抄书、读书,写下了很多名篇。
2020年开年,一场疫情肆虐神州,其中有一张照片迅速走红网络:众多床位中,有人在躺着玩手机,有人在聊天。唯独一位年轻人正专心致志地看书,彷佛身边的纷繁嘈杂都与他无关。他手中的书,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在网络上,这个人被大家称为“清流哥”。他今年39岁,这次恰逢他回武汉探望父母,没想到和家人都中招。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从容淡定地翻着手中的书本的他,令人感叹。
评论区里,很多网友都表达了自己的佩服之情。
有人说:“他看的不只是一本书,他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另一种心情,另一个世界。我们大多数人,现在都被手机绑架了,是常态,是工作需要,是打发时间,是无奈。能静下心来读书,也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是给自己营造了一座避难所。在书中可以暂时忘却世界中的痛苦,可以让我们站在智者的肩膀上,用他们走过的正确经验,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与烦恼。
梁晓声有有这样一句话:“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和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心的力量。”
04 读书的意义
知乎上有人问: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有两个高票回答: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当你开始想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读书的意义。因为,是读书,教会了你思考。”
要知道,那些年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书,最终都成为你气质的一部分,早已体现在生活和文字的点点滴滴中。
所以,请坚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字,在书中遇见更广阔的世界,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