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依恋到成人依恋
依恋是婴儿的天性,依赖的意思是个体与特定的其他人形成牢靠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使个体在生命的早期与他们的照顾者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获得温饱、安全、关爱等一切个体赖以生存和顺利发展的条件。
由于天性的引发,婴儿会首先发起初级的依恋策略,这些策略包括了广泛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的功能特点是都具有寻求亲近的相同的意义,都起到了相同的防止收到威胁的适应性功能。这些行为具体表现在:1、寻求和支持亲近,2、公开的表现生气、焦虑和悲伤等消极情感,以此获得支持和安抚,3、积极接近的行为会引起更多的生理和心理的接触,4、对情感和操作性支持的明显的要求。在遇到危险时,运用初级依恋策略的人会意识或下意识的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获得保护。
大部分婴儿得到很好的回应。然而当发出的初级依恋策略没有得到依恋对象的反应,人所体验到的威胁和紧张就没有得到缓解,于是不得不寻求其他方法,被迫发起了次级依恋策略。有“过度激活”和“不激活策略”,过度激活策略不会放弃寻求亲近的企图,反而强化这些企图。不激活策略则再用“逃跑”反应,这些人会放弃寻求支持的企图,尽量不激活依恋系统,并试图一个人应付困难,以转移注意力和防御方式避免依赖依恋对象,不过他们体验不到安全感。
根据前面的情景描述,互动中婴儿会形成惯用的策略(与对象的反应和基因有关),即形成内在工作模型,内在工作模型意味着婴儿的两种信念,一对依恋者的判断—对方是否会对自己发出的呼唤给予回应,二是对自己的判断—我自己能否得到对方的关注。内在工作模式共四种:安全型、依恋型、恐惧型、冷漠型。其中后两种恐惧和冷漠都是回避,恐惧型选择回避是为了避免被依恋对象伤害或抛弃,冷漠型选择回避是为了保持独立。恐惧型个体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社会不安全感和缺乏判断,冷漠型则会过分冷漠。
可能你已经注意到了,婴儿的依恋天性成人也有,而且成人会习惯性的使用婴儿时形成的内在工作模型,以致他们在成年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问题。
二、通过量表判断个体属于什么类型
上面的四个类型是模型,通过大致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个体大概什么位置,同时还有一个相对更准确的量表,通过测试得分也可以知道个体的位置。量表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亲密度感到舒适(回避维度,回避亲密),一个是对关系感到焦虑(焦虑维度,忧虑被弃),二维度法与上面的四类型模型基本完美相符。该测试量表是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
三、对认知进行调整
知道了是什么类型,进而知道个体的内在工作模式,也就是他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接着就是用CBT的方法进行信念的评估,例如苏格拉底是提问、角色扮演、家庭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