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产品时期,节奏感也完全不同。
在产品的初创期,也就是所谓的探索期,节奏感是慢的。因为此时的运营人需要小心规避很多产品的坑和开发的bug,尽可能地控制风险。产品初创期有四个关键词:认知核心、建立能力、少做活动、鼓励犯错。
下面依次解释一下这四个关键词。
认知核心:这个阶段,所有的运营工作都是围绕帮助用户完成对产品的认知而展开的。认知工作就是运营的核心工作。
不论何种类型的产品,建立认知都是其必须要踏出的第一步。而对于初创期的产品来说,如何用最简单又最直接的表达让用户理解产品是什么,能做什么,是否适合用户,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认知工作完成得如何,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信任程度。
建立能力:既然阶段核心是建立用户认知,我们就要优先确保产品的可用性,也就是要保证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少遇到bug,甚至不遇到bug,同时产品的各项功能和各种性能,都可以达到平衡。
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运维工作比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都要繁重。那么,运营的机会来了,运营人可以和产品经理沟通,要求完善运营工具,也可以和开发人员沟通,要求建立数据报表和数据监控(假设之前没时间做的话)。
此后,运营人要确保各项数据都在监控范围中,并适时掌握产品的数据变化。
少做活动:少做活动≠不做活动。这里的“少”主要是指活动开展的频次要少,但活动的设计需要更加慎重,需要为成长期做准备。
鼓励犯错:通常所有的KPI都是运营一段时间之后的产物,所以企业要在初创期验证数据指标、鼓励运营人大胆尝试并主动寻求失败的教训,当然,也可以是胜利的经验。
到了产品的发展期,节奏感就开始加快,更多的新用户、新活动、新功能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产品发展期有两个关键词:保持快速、固定习惯。
保持快速:其实就是你经常听到的“最好每天都有活动”的真实写照——一波接一波的活动,不停变换方式让用户参加了A活动之后又去参加B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用户活跃起来并沉溺其中。
固定习惯:看到“双11”就马上联想到打折活动,看到“10·1”就知道会有大型促销活动,看到星期三就知道又有新版本要发布了等诸如此类的习惯。
成长期的产品运营其实比初创期要好做得多,因为初创期留下的认知核心已经成了固定流程的一部分,它会让用户融入的速度加快,随之而来的还有整个运营节奏的加快。
初创期可能没有资源可开发,连发奖都要靠人工,但成长期可能就全部依赖于系统。此时,活动类型带来活动效果的判断,活动参与人数与投入资源的关系等,都应该有据可循。
所以,如果说初创期鼓励犯错的话,那么成长期就要尽量少犯错,但如果这个错误是一个新的错误,那么它依然是值得你试错的——只要你能快速吸收就非常值得。
发展期伴随着成长期,节奏感开始趋于稳定,用户数量也逐渐稳定,此时商业模式开始发挥巨大的威力。
产品成长期有三个关键词:维护稳定、满足预期、集中精力。
维护稳定:用户规模和用户结构的稳定。对社区产品来说,就是要维护那些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因为此时大局已定,即使这些内容生产者不再生产内容,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他们也不会失去话语权。所以,维护这些人的稳定就很重要,运营人要有计划地给予他们关怀。
满足预期:这是关于参与活动、付出成本后的回馈问题。当然,这里的回馈未必就是给用户利益,而是符合用户预期地给予利益。
集中精力: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一部分人群,有规律地开展运营工作。
所有的产品都会走到衰退期,这个时期的节奏感又会放慢,等待新产品将用户接走并完成传递。
产品衰退期有两个关键词:维持现状、资源释放。
维持现状:保证产品仍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可用。
资源释放:不仅仅要释放产品、开发资源,同时也要释放运营资源和用户资源,运营人要专心致志地将用户引导到新产品上。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