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地平线的召唤
——看梅尔·吉普森电影《勇敢的心》
作者:寇恩
每次看过一部好电影,就会心生感激,忍不住地感叹: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好作品,值!想来,这世间这么多好作品,我每一天能欣赏一部也真的挺奢侈的——好像有人那么辛苦的创作,自己唾手而得,如此轻易,不存感激之心,和忘恩负义有多大差别呢。
身在高三,教学带班,紧张劳累,晚间睡前可以看一点经典的影片,于我而言是种莫大的享受。《勇敢的心》,久闻其名,三日看完,不忍草率作别,所以写下这些文字。
影片开头,旁白道,“我要讲的是威廉·华莱士的故事,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历史是杀死英雄的人写的……”这样的台词特别吸引我,简单有力!历史往往是杀死英雄的人写的,没错,然而真正留存下来的、让人们一遍遍回味的是英雄,而不是杀死英雄的人,他们灰飞烟灭,英雄却生生不息。
威廉·华莱士,苏格兰民族的英雄,在影片中他不断地去除自己的英雄化,揶揄人们口中那个神乎其乎的瓦莱士,还原一个目睹自己的同胞被英格兰国王欺骗屠杀、亲历自己的父兄在战斗中丧生、而后成长起来的自由战士。他只为苏格兰民族的自由而战,勇敢无畏,一往无前,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高呼绝响,“FREEDOM!”
这部影片由梅尔·吉普森自编自导自演,连制片人也是他本人。仅凭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表达,电影的表达或许是最立体的。苏格兰特有的山川旷野,孕育英雄的地方,长阔高远,静穆幽深;人们粗犷真挚,热烈单纯,这是一群活在天地之间,受着压迫、渴望自由的小人物,然而因着心灵的荣光,小人物书写出了史诗;爱情,玫瑰色的精纯,单一专注,浓醇质朴,生死间来去,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便是生生世世,刻骨铭心。这是一部奔跑的电影,飞马疾驰,向着自由义无反顾;纵横扬鞭,为了所爱,不问东西无惧死亡。艺术的张力,在反差中叩击人的心灵,瓦莱士不存私心地追求自由,苏格兰贵族为着权势的苟且求和,在发现盟友欺骗自己时,华莱士失望怨怼的眼神写满了英雄的无奈,一个跑向光源的人,只想把光带给自己的同胞,他不要虚假的和平,他不要奴隶的存在,他穿破曾经的软弱无力,让自己强大,不是为了登上权势的宝座,乃是为了争得一地的自由,争得人存活于世应该有的尊严!我钦佩这样的追求,我懂得皮囊之外,不能一无所见;利益之外,不可别无他求。华莱士所见所求,让那些贵族相形见绌,足以含愧终身。
影片的结尾是华莱士上断头台:拒绝屈服,他经受最严厉的酷刑。断头台下,民众高呼“叛国贼”,民众怂恿他妥协、乞求开恩,只有少数知道他的人沉默、凝望。影片特地聚焦一个孩子和华莱士的双目对视,孩子澄澈的眼睛在人群的喧哗中莫名而兴奋,台上台下,就是整个人生的长度。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有什么区别呢?华莱士也曾那样睁大眼睛惶惑、追问,他为他找到的答案走向断头台。这一段情节,和《耶稣受难记》的片段有着许多相似的情感震撼——一个无罪者选择担当众人的罪,原谅他们的无知、愚昧、冷漠和残忍。他害怕,他祷告,他拒绝,他痛苦,他走向十字架,他成就了一个完整的自己。他不跪拜在任何人的面前,他只守护自己的心,在无力无助时,切切仰望依靠心中所念。
长长短短的人生,各人有别,也大同小异。英雄的存在,总在提醒我们,生活是否还有另一种方式?当我们举目远望、侧耳静听,海浪的潮汐声声拍打着我们内心的堤岸,沿着这堤岸望去,总有一道地平线在召唤。
不要被忙碌欺骗,不要为喧闹诱惑,不要受欲望摆弄,不要因忧虑胆怯。要保持警醒,让双目清亮,在夜深人静时听取这潮汐声声,在阳光微露时迈开脚步,向着地平线,日日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