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公是一个大男孩,有的时候阳光得有点冒着傻气,他做起事情来特别执着,尤其是对待女儿的一切。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承担了接送女儿去幼儿园的工作,从托班到现在,也持续了1年多了,他却从来没有迟到过。
有一次为了放学能按时赶到,他甚至跟自己的老板翻了脸。
记得那天快下班前,突然接到老公的电话,他问,
"你下班后能不能早点回来?"
电话那头的语气明显有些沉闷。我赶紧说,
"没问题。"
然后电话就挂了。
下班以后我匆匆忙忙的往家赶,可是还是跟往常差不多,毕竟高峰期堵车谁也没办法。
当我刚到家打开门,就看见老公亲了一下女儿,随后拿着包出去了。
老公几乎从来不加班,一般有事都可以在家里做完,可是那天夜里他到凌晨1点才回来。
后来过了很久,我才在一次外出郊游上小心翼翼地问起,趁着他放风筝兴起,我在旁边小声嘀咕了一句:
“那天加班怎么回事啊?”
“啊,哪天?”
“就是你凌晨1点回来那次。”
“哦,我一个人跑单位把大家后面一个星期的活都干了呗!~”
这个家伙又开始显摆,我没好气的问,
”干嘛要这样?”
他在旁边说,
”跟老板吵架了呗。”
一副完事不恭的样子。可我又无可奈何的问,
“那干嘛要跟老板吵架?”
他收了收风筝线,说道,
“哎,那天下午他说公司事情多,让我们留下来多加会班,我跟他说要去接女儿不能加班。结果就吵起来了。后来我就去公司全干了呗,那点破事,就他看得比天都大。”
我在旁边生气的说,
“你傻呀,加一会班又没事的,让老师多带一会就好了。何苦后来弄到那么晚呢。”
可是他突然转过来面对我,很郑重的说,
“你是不知道让一个小朋友一个人等待有多残酷,我小时候就经常在幼儿园,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被家长接走,一个人留到最后,那种孤独你是没有体会过。”
说完他拍了拍我肩膀,就继续放风筝了。而我却呆呆得站了很久,眼前的大男孩,仿佛比我成熟很多。
我不知道他的童年是怎样的,现在的他跟婆婆一起虽然经常拌嘴,但实际却非常融洽,几乎无话不说。然而,他却把自己童年的每一份感受都记下来,保留到了现在。
他能够跟女儿躺在床上因为一个屁而笑半天,可以用手指和脚趾在一起扮演小人跳舞;他会让女儿因为错误而承担责任,也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把受委屈的女儿紧紧的抱起。
不得不承认,女儿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哭,就连有一次玩滑板车自己没掌握好平衡摔在地上,滚了3圈,也没有哭。
他对女儿的心态总是拿捏的那么准,兴许就是因为他总能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
有一次女儿吃饭吃一半,突然放下勺子要求我喂。这莫名其妙的举动搞得我立刻就要发作,可是老公却在旁边说,
“你喂她吧,她拿勺子的方法不对,吃到这个程度就不好舀出来了。我小时候也这样。”
然后把筷子横握着,像舞大刀一样在我面前比划起来。女儿当即就笑开了花,而我只能憋着笑喂女儿。吃完饭,他还借机教会了女儿正确拿勺子的方法。
这就是我的老公,幼稚得像没有长大,但我却非常感谢他。
因为他,
我没有经历刚送女儿上幼儿园的那一段生离死别的时期,
因为他,
我在母亲节亲子活动之后,只对宝宝说了句爸爸下午会来接你的,就可以从容不迫地离开,她还开心地向我招招手。
而其他小朋友都哭成泪人了,拽着妈妈不让走。
也因为他,
学会了像女儿一样的思考,理解女儿的行为,也找回了很多自己童年的回忆。
有一句话几乎每个人都听过:“等当了父母,你就明白了。”
面对父母说话时的无可奈何,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反驳道,我们没有经历过,当然不能共情了。
但是奇怪的是,等到我们长大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
自己小时候曾经历的
失去父母陪伴的孤独,
忍受父母挑剔的烦躁,
目睹父母争吵的恐惧,
却全都消失了。
作为一个经历过的人,我们不试图去理解孩子,反而总希望无知的孩子能理解我们。
这样的矛盾似乎很可笑,仔细一想才发觉,原来是自己从小到大都渴望被理解。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因为一份理解,而泪流满面。而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份感受的确认,却可以让他们停止哭闹。
有一次,我不小心弄坏了女儿的玩具,她伤心地大哭。
我在旁不停地道歉,说,
“妈妈不好,下次一定给你买一个新的。”
可是女儿的眼泪却好像决了堤的洪水,根本止不住,还一个劲儿的大喊,
“我就要这个,我就要这个。”
这时聪明的爸爸,则跑过去抱起女儿,对她说,
“妈妈把你的玩具弄坏了,你很伤心是吗?”
女儿点点头,继续哭。
"小的时候爸爸的玩具被弄坏了,也很伤心。知道伤心的时候怎么做吗?"
"怎么做的?"
女儿,小声抽泣的问。
"爸爸会给玩具举行一个葬礼,让其他玩具都来参加,葬礼结束后,它就到天上去了,大家也不用伤心了。"
于是女儿擦干了眼泪,立刻跟爸爸准备葬礼去了。
很多育儿心理学的书上都在讨论,如何面对哭闹的孩子。而我的老公只用童年自己面对伤心的办法,就轻松地解决了。以至于他常常在我耳边炫耀,
你看那么多育儿的书,还不如我自己想想我小时候想要什么样的父母有用。
不得不承认,在建立同理心方面,回忆自己童年的确是个办法。
在Teresa Wiseman 博士的研究中,将同理心的特征概括为四点:认同观点;不加评论;看出他人的情绪;尝试与其交流。
而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李雪老师教导我们要减少无关的回应,避免情绪逆转的回应。
实际上,即使情绪并没有受到孩子情绪的激发产生共鸣,只是试着看到他们的感受,然后确认他们的感受,就已经足够了。这不仅在养育孩子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在社会交往方面也是一个礼貌且有修养的行为。
菜鸡奶爸:有爱的理工金牛奶爸,与奶爸、奶妈们共同探讨,互相分享育儿经验。开心抚养,轻松带娃。
奶爸五月寄语:鸡汤会有的,鸡腿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