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是我外婆,她叫陈淑芬,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人,却是历史的一名见证者。
1.年轻时的苦难
1932,她出身于小城,那个时候的她经历中国最黑暗的日子,中国被日本侵略。根据我外婆的陈述,那个时候的她站在院子里面,看着外面的鬼子拿着长枪在杀害中国人,那个时候,她才7岁。直到现在,每次谈到这个话题,她眼中总会透露着恐惧,似乎当年的画面就一直定格在那里,伴随着她成长。
其实,我的外婆在出生时,就已经没了母亲,她的父亲也在她10岁的时候,把她送给了别人养,因为当时太穷了,我想她的父亲也不想她受苦,才做出了这么艰辛的决定。
收养她的那家人为了躲避鬼子,举家搬去了福建,我的外婆想家,硬是一个人,12岁的年纪一个人凭着印象中的记忆,边走边问,走了400公里路回到小城,回到这个最初的出生地,按照她后来的说法,她舍不得那个地方,哪怕哪里已经没有自己的家人,可是那里有她最熟悉的味道。
原来,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有一个叫做家乡的地方,那是我们记忆的开始。
2.为人母的时期
后来,我的外婆跟大多数同时代年轻女生一样,为了生存,找个男生嫁了,然后结婚生子。从小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外婆,这一生有4个孩子,她没有很专宠谁,她的教育观念很简单,4个孩子需要相亲相爱,要团结。
那个时候,赶上了文革时期以及灾荒年,每家每户都是固定额度的分配,没有谁有特殊对待。在那个环境下,温饱成为了首要问题,那个时候的外婆自己动手开辟田地,种植蔬菜,每天都去很远的地方搬运肥料来浇灌田园。日子虽然苦,可是一家子很团结,没有谁埋怨谁,想要吃多,那就多劳动,这样子的价值观一直持续到我妈那一代人,现在传到我这边。
有些时候,家庭的传承,都是从一代人开始,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最后成为血液里的东西。
3.年迈的人生观
我现在很清晰地记得, 我外公走得那天,外婆哭得很伤心,眼泪中有着他们这辈子各种爱恨情仇的故事。那样的眼神,充满着忧郁、不舍,可也有着坚定、豁达的余光。
外婆晚年不能说很凄惨,但也好不到哪里,毕竟外公某一次事故,就导致了他八年卧床不起的事件。在这个期间,都是外婆一手一脚照顾着外公的饮食起居,真的诠释什么叫做“无论贫穷、疾病、困苦,我们彼此都不离不弃,永远到老”的美好爱情。
人们都说有福同享很简单,但是有难同当是这个时代嫉妒缺乏的品质。
后来,外婆开始信佛,她整个人变得豁达,对于生命看得很开。她常常告诉我,人这一生就是来人间受灾受难,完成自己的使命,最后回归尘土。
一个将生死看开的人,心中就算再有牵挂,那也只是一篇叶子掉进大海之中,难起波澜。
4.智慧如她
我其实很讨厌跟长辈谈话,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是我喜欢,我也接受不了他们那种暴力的价值输出,唯独我很喜欢跟我外婆谈话。
那种感觉就像是三月的春风一样,虽然冷,但是让人精神饱满。
现在的我,每一次小城,第一时间都会去我外婆家,找她谈谈话,既看望老人家,也能在那里收获很多道理。有些跟自己爸妈谈不了的话题,她很能理解我,有时候她所说的就是我困惑的地方,每次细细聆听,总能让自己眼前一亮,收获众多。
我想,这或许就是外婆有智慧吧,佛经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万物,都是由我们的眼睛所见,是我们定义了这一切事物,但是事物本身是没有任何定义,它们的发展本身不是由我们决定,而是随机发展,毫无规律。我们能做的其实是顺从这样的发展,而不是强行违背这样的趋势。
是的,这是我85岁外婆跟我说的话,她这一生虽然很苦,但是她从不在我们面前宣泄那样子的苦难,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她希望我们可以活在一个更好的未来。
苦难由前人承担, 后人的幸福,需要你们自己把握。
这就是我的外婆,她一生坎坷,但是她活得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