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因打篮球摔伤,我只能待在家里静养。
令人遗憾的是,我无法像大多数人一样出去走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苏醒一下困在办公室里的灵魂。
谁都不曾活在想象中
人往往在受伤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的脆弱。受伤后的第一晚,我的腿基本无法下地行走,每一步都带着一阵“酸爽痛感”。
我开始焦虑,我开始怀疑,接下来的工作与生活要如何开展?于是,我打开了淘宝,开启疯狂买买买的模式,希望快一点恢复。
活络油、中药贴、拐杖、护膝统统拿下,电动滑板车也有一种想买的冲动,我应该是把受伤后生活安排地妥妥的。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醒来,我竟然可以慢慢走路了。骨头痛疼减轻,韧带还是不舒服,但相比于之前已经恢复了很多。
也许,我们有时候会希望、幻想、怀疑、焦虑,但世界并不会按照我们想象发牌。当你活在自己想象之中的时候,换个角度去想,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好或糟糕。
跳出固有思维框架
无聊的养伤时光,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电视、看书、玩手机、顺便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生活安排满满的,收获也略有几处。
在电视剧里,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从前有一位虔诚的教徒,在大水淹没教堂之时,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所以,他拒绝了前来救他的船、直升机、木头,最后淹死在水里。
到了天堂后,教徒很气愤地对上帝说:我这么虔诚的信徒,你为什么没有来救我?上帝反问:你看到我安排去救你的船、直升机、木头了吗?
教徒一时语塞,只能无语凝噎。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想法跟教徒一样,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认知边界。
举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想做一件事情,但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面,这件事情是不具备完成的条件和资源,且困难重重。
这个时候,我们在潜意识里就会列出困难1、2、3......,然后给自己找逃避的理由。当你发现身边人干成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到时候只能惋惜,要是当初坚持做该多好。
我们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思维定似”,总以为有了A条件,才能做B事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A条件只是做B事情的一种解决问题方法,并不是唯一。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
如前文所说,腿伤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会赛季报销,有一段很长的休养期呢?
因此,我焦虑地一直想要买一台电动滑板车,以解决走路上下班的行走问题。事实上,这不是我的真正需求,解决我上班行走难题的不止这一项选择,我还可以打车和坐公交。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的腿恢复不理想,那我势必要去买一个电动滑板车。但是,在腿开始慢慢恢复的情况下,我要的只是短期打车和坐公交。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也容易陷入这种思维误区,脑袋里建立的解决问题思维都是一元模型。从实际出发,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是多元模型,就如条条大路通罗马。
说到这里,我分享一下大学好友Z送我的书《柔道战略》中所提及的一些观点,书中讲述的智慧类似中国古代传承的“太极思维”,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书中讲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移动原则”,即面对比你强大的对手,不要一上来就硬碰硬地正面交锋,而是要先通过不断地移动来延迟对方的攻击,了解对手的特点,等待合适的时机。
这也恰恰印证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止一种,也从更加深层次里表明,你要从实际出发,避其锋锐,等待合适的时机。
换言之,如果你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就要去思考如何一招制敌,而非拿起砖头就去拍。
世事洞悉万变,时代飞速发展,每个人都有时代的焦虑与机会。机会到来的时候,你要想着如何抓住它;问题出现的时候,你要想着如何解决它,迎风而立,不惧挑战。
今天恰恰是五四青年节,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相信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一切都将是更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