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记得以前听到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上班的时候感觉状态特别差,整天迷迷糊糊,一定要在辞职后好好休息休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然后重新起航。可是更多真实的情况确是,不上班后生活更加一片糟,睡觉没点、吃饭照样不规律、身提更加变差、心态状态都已经不在了,简直比上班的时候不知道糟了多少倍。
或许这种情况是我们很多人的心痛,原以为辞职后可以好好安排自己,可是生活却更佳糟糕,不忍直视,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到一个工作,再调整自己。
人生,变成了一个死循环。
先说说我的上一篇文章吧,文章的整体呈现和最终所体现的完全不是自己所要表达的,而这发现也不是第一次,我跟自己说我的文章都是一个解决方法,我会抛出一个问题去记录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是我的思路。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就是控制不住或者没有计划的执行一件事情。
如果按照框架结构去写,那么在文章开始就一定会想好提到什么关键点,有哪些内容支撑,举什么案例,可却完全没有。还有的时候我想通过写作后的停滞去进行文章的推翻,最终却发现我并没有修改什么,只是改了几个错别字而已。
这,就是思维误区。
每个人都有思维误区,每个阶段都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偏见,习惯路径,认知偏差等等。每个人的成长就是认知世界不断崩塌重组的过程,那么也是不断的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过程。
而,认知自我似乎比认知世界更加重要。因为有些是底层的必要,有些是顶层的需要。比如,坚持;比如自律。
想看书很容易,可是要看一段时间书就很难了,想从书里面学会一些新知识很容易,但应用就很难了。想应用一些方法很简单,可把这个方法完全的融入自身,并且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自己的特色,这就困难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底层,就是人性的根本。
思维偏差,就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就好像我上面所说的上班和休息之间的问题,所有人都会高估自己,就像在《时间的朋友》罗振宇所说,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相貌起码在平均分以上。延伸到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开车、工作、交友、做人。
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以往相对少的提到的关键点,内部的提升比外部更为重要。
我不止一次的在想,为什么走万里路的人并没有变得很厉害,为什么有些人看了那么多书感觉好像还是那个样子。为什么他们做了却没有改变?原因就是他们只是做了,只是做了!!
每个人都有偏差,就像看到书就已经想到了阅读后的状态,以为买了就会学会,就会阅读,以为阅读后就会改变自己等等。
这就是行为和思想上的偏差,偏差有很多种,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再说工作,比如有些人会认识培训师一定都会做PPT,一定都会演讲,一定都不会紧张。然而,所有人公众演讲都会紧张,只是相对应的程度和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有趣的是说这样的话的培训师应该已经知道了思维偏差的问题,可是他同时也会认为其他岗位应该全都懂,人事要懂劳动法、要懂自己和其他员工的一切信息,最最最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同身受的是,认为领导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每个人都会对身边的其他人有一定的“标签”,如果不符合这个标签自己就会不爽,更多的人就会生气,就会觉得对方怎么这样,怎么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这个愚蠢。像我们经常遇到的两个人谈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一样。
好比:一次一个伙伴问他们的人事社保补缴的问题。人事的回答是按照本地的规则过了一年是不能进行补缴的,然后谈话结束。可是在晚上的时候居然对方又问人事,那你说我这个社保公司怎么进行处理呢?——既然不能补缴,那就只能空一个月了啊,怎么会没听懂呢。
没办法,就是这样,这是思维偏差。而两个人互相没在一个频道,也叫做:知识的诅咒。就是你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可是你表达出来对方完全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那么我们说了一些思维偏差的事情,到底想说明什么呢?
——破除思维偏差的关键点在于习惯路径,在于个人的习惯性思维。
找借口就是这样,做不到坚持不下来也是这样。
人们有一个特点,就是遇到七宗罪其中的各个点的时候,就会被欲望的洪水猛兽所吞噬。过去我们总说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前总觉得是外部的,是因为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进步都在学习,如果自己不提升的话就会被拉下。
可是我们从内部看,就是逆水行舟,恶习是非常容易染上的(比如抽烟、看抖音)可是好的习惯却很难养成,良药苦口,好的习惯往往都是逆任性的,每个人都很懒,当你适应一个状态之后,只会想着其他更方便便捷的,而不是费力的。
所以你看之前有人提到的懒人经济,说的也就是这个。还有一个代名词叫做“奶头计划”说的也是类似的事情。
如果自己不努力挣扎,就会被欲望吞噬,吸烟、熬夜、花钱购物、刷抖音、追剧,上瘾了就很难戒掉了。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可发生的时候却每个人都无奈,借口,或者妥协。有些人的方法是绝对的隔绝,还有些人真正厉害的,是在发生的时候中断掉,这才可怕。
你只有随时知道什么是对错,并且在“喜悦”中清醒过来,这才是真正的意志坚定。
所以如果这些都无法克服,就得从底层,也就是习惯路径去看了。
前一年很多人都说原生家庭,就是因为环境和家庭小时候对自己的影响可以带自己终生。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从心理学上看都有其对应的解决方法,都有背后所为什么发生的过程。
那么当我们知道以后就是进行鉴别,先去了解,先去知道。然后培养习惯,习惯是很难的,尤其是做让自己成长的事情。我之前提过一个问题,在写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越写越快,这到底是不是好事?如果控制不好这就是一个灾难,因为自己的更文速度越来越快,很可能是自己找到了偷懒的方式欺骗自己,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当前的强度,如果不调整,自己就会不断的原地踏步。
自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真相是低效能的勤奋。所以要养成习惯,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坚持,要坚守,要给自己制定原则,要不断的警醒自己,而不是被眼前的一些事情所迷惑。
所以我起了这样的题目,叫做教会你成长的人,未必一定要比你厉害,这就是一个偏见,我们都认为比自己厉害的人才能教会自己,可是你会发现如果有心,成长这件事情在于自己,在于启发,在于思考和想法,所以对方是谁也很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
人生就是这样,有各种各样的偏见,有很多的未知,学习提升当然是一个必然,但你要知道到底该提升什么?有什么计划?通过什么途径?多长时间突破?这些都很重要。并且在想这些事情的同时也要思考,我现在的想法真的对吗?我看到的世界是完整的嘛?如果再次调整呢?
聪明的人都喜欢抖机灵,而每个人都很聪明,只是自己限制了自己而已。没人什么是学不会做不成的,只有你想不想做,到没到那个份儿上。
记住,很多事情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为什么要做。
世界和自我的真相永远躲藏在阴霾的背后,就像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有思维偏差,却同时又在不断的陷入偏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