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
养育,养育,养育是什么呢?养是我们给予孩子照顾,育呢,是让孩子来帮助我们。
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有教无育,那就是没有用的教育。
使作善:使,就是父母,家长,老师给孩子创造机会;作是去力行;善就是利益他人的事,使作善就是育德的过程。简单地说:父母、老师能够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做那些能够利益他人的事,这个过程就是叫做使作善也。
《弟子规》讲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弟子规》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我们生活准则的标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即使知道,大部分人也必去做到。
小学一年,学校里老师叫孩子们背诵《弟子规》,小学二年级,学校里老师叫孩子们背诵《三字经》,这个国学教育的融入非常好,但真的只是背诵,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没有去真正的力行,是不是就演变成为了,道理学了一大堆,最后还是手足无力,百事不通呢?原因何在?应该要有所反思。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行胜于言!当所有的知识,只是变成嘴里的泡沫,就没有任何作用。行的重要性,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更是大脑的一种思维惯性。
看过一篇关于如何增加提高自己的兴趣的文章,当我们对某件事不感兴趣时,就是要去学习,去做,去做了就会慢慢喜欢上。还会探索到自己更多感兴趣的领域。
在力行的过程中,把不会的变成会,把不熟的变成熟悉,把熟悉的变成精通,这就是人成长的过程。
让孩子去力行,孩子就会有感受,再力行,再感受,反复循环,最后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就是力行、感受、力行、感受,就这样反复不断地入心。其实每一个人都喜欢作善,因为人心本善,人心向善,人心乐善。
我们都会有与使作善的误区:
第一,喜欢说教,重理不种行,太多道理。
第二,急于求成,忽视孩子成长规律。
第三,父母太勤劳,孩子无善可作。
那么家长如何做?
第一,要多行,不宜多讲。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二,要慢不要快,好习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
第三,要鼓励不要指责。
《弟子规》开篇已经教导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