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上有位姑娘留言:
“我把最后一张地铁票让给陌生人,自己冒雨走了十公里,却换来一句‘反正你顺路’。善良是不是错了?”
善良没错,错的是把善良喂给了不懂得咀嚼的人。
牙齿,是善良的边界。
没有边界的善良,就像没有围栏的花园,被谁踩烂,都不稀奇。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实验:
同一批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有求必应”,一组“先问理由”。
四周后,“有求必应”组的快乐值下降40%,另一组却上升20%。
结论很简单——无节制的给予,并不会让世界变好,只会让自己变空。
牙齿,也是善良的骨骼。
它让柔软有了支点。
我认识一位单亲妈妈,白天跑业务,晚上跑外卖。
有人劝她:“少接几单,别那么拼。”
她笑笑:“我得先护住孩子的书桌,才有余力去帮别人。”
先站稳,再伸手;先护住灯火,再分光给别人。
这不是自私,是顺序。
请给自己立三条小规矩:
1. 先问“我愿意吗”,再问“他需要吗”。
2. 一次帮忙得不到感谢,就拒绝第二次。
3. 把“不好意思”改成“我需要想一想”。
背下来,默念三遍,你会发现拒绝并不疼,反而让下一次点头更有重量。
夜慢慢深了,窗外的路灯像一排沉默的牙齿。
它们不咬人,却把黑暗咬得支离破碎。
愿你也如此:
心里装得下别人的脆弱,也长得出自己的锋芒。
善良若无齿,终被啃噬;
善良若有齿,才能一路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