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鬼谷子纵横术口诀,悟为人处世之道-- 中篇:捭阖御世口诀(上)

1.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评:如何去获取对方的“实”,得知对方的志意呢?鬼谷子给出三个步骤:第一,“微排其所言”,就是己方使用阖术,不说话,让对方说话。在听取对方发言的过程中,己方不动声色地排除对方言语中的夸大之处,判断出哪些话是假的。第二,“而捭反之”,就是在判断出夸大的成分之后,使用捭术,开口说话,使用“钓鱼法”,钓出对方的鱼,了解对方的本意。第三,己方顺从对方的本意,再用阖术,让对方说话,从对方的言辞中取得好处,也就是找出破绽。

2.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评:捭术的目的是得到对方的情,阖术的目的是结住对方的诚。情来自于心,指内心的欲望,是心的外显,是要去了解的;而要了解对方的情,自己就得开口说话,实施“钓”术,如钓鱼一般,套出对方的情。诚来自于意,指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本愿。己方在开口“钓鱼”时,对方应对;己方听出对方讲的只是浮在外面的情,不是本愿,己方就要采用阖术,及时打住话头,换个方式去“钓”。

3.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评:捭是开口,是出声,是阳;阖则反之,是闭口,是缄默,是阴。开口与闭口,是人与人的交流基础,弄懂这个概念十分重要。

4.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评: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向成功方向游说,就叫“与阳言”,也就是去玉成好事;向失败方向游说,就叫“与阴言”,也就是去坏人家的事。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这叫一分为二。玉成好事的原则是“崇高”,净拣该事中好的一面去说。坏事的原则是“卑小”,谈不好的一面,不值得一提的东西,也就是挑毛病,将这事儿的所有毛病及可能引发的恶果全点出来,吓住对方,让对方紧急叫停。

5.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评:这三句话是鬼谷子的反应术的三个目标。反应术就是“钓鱼术”,就是在对话过程中设法从对方的口中钓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叫设套,套出自己想要的话。

反以观往,就是己方使用反术(钓术),以审察对方曾经说过的话;覆以验来,就是对方受钓后做出回应,己方根据这些回应,对未来做出预判,再施钓术,等待对方的反应以验证这个预判。

反以知古,就是通过钓术来了解对方的过去;覆以知今,就是通过对方的回应来审察他现在的心态。

反以知彼,就是通过反术,了解对手志意;再通过覆术,审视己方志意,看二者是否存在差距。

6.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

评:出言就要使用“象”的手段,陈事就要使用“比”的手段,因为使用“象”与“比”可以观察出对方心情的变化。“象、比”其实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修辞手法,比喻法与类比法。“象”是事物的外貌;“象其事”,指的是用恰当的形象来比喻对方的心事。“比”指的是类比法,就是依据对方的言辞找出相同的事类,作为应对。

7.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评:这一句是反应术的必守秘诀。反应术就是“钓鱼术”,就是在己彼双方的交流过程中使用套话,从对方口中套出自己想要的话。这个套话如何说,也就是如何下钩,就至关重要了。

钩是己方设套的言辞。光有一个钩是钓不到鱼的,钩上必须有饵,这个饵就是象、比,就是在说话时要使用比喻和类比等修辞手法。钩与饵要配合得严密,也就是把话说美,说圆,说得好听,说得滴水不漏,这就叫“合事”。合事就是符合事物的情理,听起来是对的,没毛病。用这样的手段去钓鱼,鱼就上钩了,己方也就“得人实”了。

8.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评:这句话讲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该怎么办。钩下了,但对方一直不咬钩,就是一直不肯出言,或出言了,但言语中没有可用于类比的东西,拿他毫无办法,交流陷入僵局,这时,己方就得考虑变化。

怎么变化呢?变个象,就是换个能够让对方动心的比喻。这一次,对方的心动了,有情意出口。此时,己方要“随而牧之”,就是依从对方的情,像放牧一样掌控对方。己方不断地使用钓术,变换象、比,彼方不断地释放出情意,几个来回之后,基本上就能钓出对方迟迟不肯说的隐情了。

9.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评:倾听—这是反应术的要害。交流的核心是倾听,而不是诉说。换句话说,在钓鱼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如何下钩,而是在鱼咬钩之后,如何将钓钩拉上来。鱼咬钩之后,通常不能急,不能一下子就拉上来,而是要慢慢地遛鱼,让鱼线拖着鱼一直走,然后再慢慢收竿,将鱼钓出。

遛鱼的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鬼谷子称作“反听”,就是要翻来覆去地听。己方下钩,对方出情,己方听后,根据对方所出之情变换“比”术,诱使对方吐出更多的情,己方再听……如此反复倾听的过程,就是反听。

10.故用此者,已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评:在使用反听术时,己方的内心必须平静,必须波澜不惊,否则就不能“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也就做不到“见微知类”。“见微知类”的另一个表达是“一叶知秋”。一叶为“象”。用“一叶落”类比,得出“秋天到”的结果,就是类比法,用作类比的这片叶子,就是“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