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最近,发现家里有本书《二十四节气故事》,是妻子在图书馆给小儿子借的,闲来翻翻,兴趣盎然。

实际上,打小对二十四节气关注不多的,“二十四节气歌”听过但没有刻意去背诵过,二十四个节气中比较熟悉的有惊蛰、清明、立秋、冬至等,看了这本书,对二十四节气有了较多的了解。

先把“二十四节气歌”默写一下(背会了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起源与农业生产对太阳运行规律的依赖密切相关。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地球公转周期划分为24个等份,用以精准指导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特有文化,播放新闻时如果当天正好是节气那一天,新闻开始前肯定是要提节气的,手机自带的日历也都有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为了加深记忆,我把每个节气对应日期及特征赘述一下:

一、春季六节气:万物复苏,生长启始

春季以“立春”为始,气温回升,万物从休眠转向生长,对应农事活动的播种与育苗期。

1、立春。2月4日前后;表示春天的开始,气温回升,冰雪融化,万物复苏。

2、雨水。2月19日前后;降雨量开始增加,大雁北归,草木开始发芽。

3、惊蛰。3月6日前后;春雷响动,桃花盛开,黄鹂鸣叫,春耕开始。

4、春分。3月21日前后;燕子归来,雷声响起,闪电出现,昼夜平分。

5、清明。4月5日前后;桐花开放,田鼠减少,彩虹出现,扫墓祭祖。

6、谷雨。4月20日前后;浮萍生长,布谷鸟鸣叫,戴胜鸟出现在桑树上,春雨绵绵。

二、夏季六节气:高温多雨,万物繁茂

夏季以“立夏”为起点,日照充足,热量积蓄,是农作物生长旺季,气候特点为高温、潮湿、多雷阵雨。

7、立夏。5月6日前后;蝼蛄鸣叫,蚯蚓出土,王瓜蔓藤生长,夏季开始。

8、小满。5月21日前后;苦菜繁茂,靡草枯萎,小麦成熟,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9、芒种。6月6日前后;螳螂孵化,伯劳鸟鸣叫,反舌鸟停止鸣叫,“芒”指麦类成熟,“种”为晚稻播种,忙于收割和播种。

10、夏至。6月21日前后;鹿角脱落,蝉鸣叫,半夏植物生长,白昼最长,气温升高。

11、小暑。7月7日前后;热风盛行,蟋蟀躲进屋内,老鹰开始捕食,进入“三伏天”前奏,高温天气常态化。

12、大暑。7月23日前后;萤火虫出现,土壤湿润,雷阵雨频繁,一年中最热时期,农作物生长最快。

三、秋季六节气:暑去凉来,丰收在即

秋季以“立秋”为始,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农事重点转向收割与储藏。

13、立秋。8月8日前后;凉风吹起,露水凝结,寒蝉鸣叫,秋天开始,但“秋老虎”可能持续高温。

14、处暑。8月23日前后;老鹰捕食鸟类,天地间肃杀之气渐起,庄稼成熟,“处”为“止”,暑气渐消。

15、白露。9月8日前后;鸿雁南飞,雀鸟隐匿,菊花开放,气温明显下降,早出晚归出现露水。

16、秋分。9月23日前后;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昼夜再次平分,北方秋收、南方播麦。

17、寒露。10月8日前后;鸿雁南飞,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气温更低,露水凝结成霜。

18、霜降。10月23日前后;豺狼捕猎,草木凋零,昆虫停止活动,深秋来临,出现初霜,农作物停止生长。

四、冬季六节气:寒冷干燥,万物闭藏

冬季以“立冬”为始,气温持续走低,万物进入休眠期,对应农事活动的休养生息与防寒保暖。

19、立冬。11月7日前后;水开始结冰,土地冻结,野鸡藏匿,冬季开始。

20、小雪。11月22日前后;彩虹消失,天气寒冷,万物闭藏,准备过冬。

21、大雪。12月7日前后;鹖旦不鸣叫,老虎开始交配,荔挺植物生长,大雪纷飞。

22、冬至。12月22日前后;蚯蚓蜷缩,麋鹿脱角,泉水流动,白昼最短,阳气回升。

23、小寒。1月5日前后;大雁北迁,喜鹊筑巢,野鸡鸣叫,寒冷加剧,一年中最冷时期(小寒胜大寒)。

24、大寒。1月20日前后;母鸡孵蛋,猛禽捕食频繁,湖沼冰层厚实,临近春节。

五、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指导工具,更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易经》中“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理论,在冬至(阴极生阳)与夏至(阳极生阴)中充分体现。如今,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