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驱动,其实无非又是回到了自律两个字上。何为自律,就是对抗人性的懒惰。只有自律了才谈得上自驱动,谈得上去进取。
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但是光想,他是没办法给你的大脑有成就感,就是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开始,不管三七二十一,比如我今天要学日文,我先交他个一千块,不学我也看在钱的份上学一学。我学好了日语了,我一定有所喜好,那就是我可以唱唱日文歌,更加听得懂动漫上的发音。这就是小小的成就感堆砌出来的,在你学了以后才会感受到的成就感。所以不要想着我要变得更好,想着我做这个事,可能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有点意思,或者如何说服自己。
但凡有点思想的人,谁都不想认输,我们只是怕输,又或者我们还没被逼到那个份上。很多事情大家其实都知道下去会怎么样,但是我们还没被逼到绝境,特别是有一定家底的家庭,我们总想着还有一个大后盾。
记得我高中看过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我还给了我表姐看,我还一直印象深刻,但是道理都懂,我却也不是能做到那么明明白白的活着。故事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大框架很简单,就是有个人去了一个贫困山区家里,一家人都靠一头牛养着,大家就喝牛奶吧,没有什么其他的事。那个人就把那头牛杀了,跑了。一家人很愤怒,但是多年后他再回来,那家人还是一样活着,每个人做自己该去做的事,而不是靠那一头牛。
这种道理谁都懂得讲,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即使已经跳出了家里给自己的舒适圈,其实可能也还没完全跳离。我记得生活中听到一句话,是城里人说的话。要想让他废掉,就给他住免费的,吃免费的。他就永远不会想着要去解决温饱,就永远只会这样。这话听着就很有道理,如果我已经到了需要解决温饱,那我可能不马上行动吗。
可能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自律是败给了环境。因为社会太便利了,所以惰性越来越明显。我有遇到过1公里路的地铁站,还有人喊我载他一层,我那会听了都懵了下。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我其实自己生活后有一些家里跟外面的感受就很明显。比如我在家的时候我并不会把洗澡摆在回家必做的第一件事,但是我在外宿舍里,我的生活空间就是床。所以我一回家一定是先洗了澡,让自己干净,以免我还要经常去洗被单。天气好的时候,我不选择开车回家,这样我就能锻炼自己,消磨时间,还能在路上有一段时间可以听歌或者听书。我给自己的游戏APP设置了访问时长,这样就能有意识的提醒我自己,我已经玩了一个小时了。是不是要干点别的事,虽然有时候我还是一样接着玩。但是这一次次一次次的设障,就会让自己有个提醒的机会,有一个扎挣的机会。在我去年学会静下心读书后,我发现了书本里的语句是可以这样描写的,里面的道理是让自己跟自己对话的一个机会。我有了这样的意识,我开始学会了更愿意阅读,学会了更敏锐的去观察人事物。就是你要找到你驱动完自己后,这里面给你带来了什么?如果没有任何美好,那永远是被动而已。
我们不需要去看别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需要管我们自己有做到我们要做的吗,成功是没有标准的,幸福也没有,只有自己的内心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特别是感性的人。我们不要拘泥于世俗,拘泥于家庭。父母只想你过得好,你要多成功,他不一定会奢望。只是我们站在父母的高度回望这个事,会觉得我们太差劲了。但是生活无非就是五斗米,吃住行。高楼大厦、香车美女也不一定要是成功的标准,那是商业的标准。不要自己去成为谁的期待,人生是我们自己的,过好了,父母开心,过差了父母伤心而已。他们的期待只是一个让我们记得要往好的方向走的祝愿。并不是让你有什么大的成就。
如果你想驱动自己,首先就不要让自己太便利,给自己设障碍吧,改变一下很多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状态。比如开始自己动手做第一份饭,开始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想着你有点唐突的行为有什么,多做几次,他就是别人觉得习以为常的你了。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就的,不一定要你很成功,但是一定希望你在变好的路上。即使一星期只有那么一次,一个月只有那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