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整个青春是最亮眼的,对的,最亮眼。
还记得13年的9月,父亲第一次带我来天津上大学,那天的空气是湿润润的,早上,对于身穿短袖的我还有点微冷。那时的我对大学充满了期待,我期待大学的课程,期待大学的社团,期待大学的班级活动,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期待。那天早上,父亲带我去宿舍,去报名,买被褥,买洗漱用品,还被一个学生骗着买了一套英语资料,这些场景至今如昨。
大学的生活底色是平淡的,每周一到周五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但平时和逗比的舍友说说笑笑,生活也挺开心。我在大一的时候还会看点书、出去兼职或参加社团活动,大二、大三的时候大部分不上课的时候都去玩游戏了,在宿舍这个环境中很难静下心去学习,只想和伙伴一起玩游戏了。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不好好听讲,用手机玩各种社交软件,到最后依旧不懂社交。大学时,上课坐前排的同学都是真正的好学生,他们都是交作业和考试的主力输出。至于那种平时上课不听讲,考试还考高分的怪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至少在我的生活里没有遇到。我每次考试前一周才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这周的紧张程度不亚于高考,学习能力也会蹭蹭往上涨,同学之间也都热情地提问和交换情报,这时候才是展现各自真正技术的时候。用两天的时间学习一学期的知识,然后考及格,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各大高校,不得不佩服我们大学生的考试能力。不过,考完试,专业知识就与同学们各奔东西了,大家谁也不认识谁。
大学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选选修课。有些选修课是非常抢手的,同时就有一些选修课特别冷门。我们每次选选修课都是从下午2点开始的,每次选课的时候,我和舍友就在电脑前严阵以待,我们在之前都会商量好哪个老师的课容易过,点名少,有意思,美女多等等,综合各项优势总结几个备选课,然后到了时间就看谁的手快了。基本上每次选课的一开始,选课网站都会崩溃,我就没有2点进去过,基本上都是2点10分才能进去,进去后就会发现选修课基本上就剩一些别人挑剩下的冷门课。能选一门之前总结的备选课,能让同学高兴一学期了。
在大学的时候,我会和舍友经常一起在学校散步,学校的每个角落我们都一起走过,尤其是学校图书馆后面的湖,我们经常会在湖边一起聊聊天散散心,湖边的亭子还被大风刮倒过,然后亭子一直在翻新中。我们还一起去水上公园游玩,去了好多回,不同的季节会呈现不同的美丽风景,最重要的是,去水上公园不用付门票(怪不得每次人都热别多)。我们还会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借书,但就借书一事来说,我们只是图书的搬运工,不负责看的。在图书馆主要看的还是一些金庸武侠小说和杂志。刚上大学的时候还和舍友一起去学校的书摊买过书,挺便宜的,不过之后就没买过了。
在大学的时间一长,我们最苦恼的事情就是:该吃什么。每次还没出宿舍,就会情不自禁的问到:哎,该吃什么呢?每天就愁两顿饭该吃什么。学校的食堂也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四年基本也没换过什么饭菜。不过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总是会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曾经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刚出来的时候,外卖价格低到离谱,三四块钱就可以买一份饭外加一瓶饮料,而且还有一点:不是每个国家大学门口都有小吃一条街。
大一的时候,我没有逃过课,没有挂过科,还获得了奖学金,积极参与各种社团。大二的时候,我想体验逃课的感觉,上课也不认真听了,挂了大学的第一门科,社团活动也渐渐怠慢了。大三的时候,基本没有认真听讲过,但也没有逃课,又挂了大学的第二门科,没有社团活动。大四没课了。整个大学算是一个个人堕落史,但是大四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又重新振作起来了,相当于是一个凹字形人生。在大学期间,我认识了与我一同生活四年的舍友,看了很多书,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真正的爱好兴趣,还出去游玩了一些地方。总的来说,我辜负了大学,却还是想好面子的说:大学没什么遗憾。
我在大学还有半年,但现在感觉已经离开了大学,因为现在一直都在外面工作,偶尔学校有事回去一趟,每次回去都感觉那么的亲切与不舍,一切都太熟悉了。那个食堂的饭菜一成不变,还是没什么味道;公交车依旧那么难等;教室里的学生依旧坚守着后排的有利地形;宿舍依旧晚上11点熄灯,学生的夜生活依旧晚上11点开始;学校的学生依旧那么青春靓丽;楼下一层的大叔依旧很有才,每次过节都会在黑板上画特别应景的图画和文字;大学生活动中心旁边的地段开始翻新了,过些日子就成了我没见过的样子,学校总是在我走之后装修新建,我依旧没有什么怨言。
曾经有一段时光,我走在楼道里,阳光从楼道尽头窗户照射在楼道里,将人的身影拉的老长,老让我想起胶片里的旧时光,安静祥和,一天,两天...随后整个大学时光都被压缩到那长长的身影里,定格在那一刻。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个道理好像也是失去了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