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朋友向我推荐过这部电影——《狗十三》,今天终于抽出时间一口气看完,然后一丝痛楚涌上心头,这痛的源头在哪儿?让我们随着情节这条小河慢慢荡漾。
刚拉开帷幕,李玩就被爸爸和老师的“好意”所裹挟,他们软硬兼施地要求她把选好的物理兴趣小组改成英语兴趣小组,李玩倔强的脸上没有半分妥协的余地,于是爸爸抓过笔,“刷刷刷”粗鲁地替女儿改了。
李玩的爸爸和后妈生下了小弟弟,怕李玩不高兴,给并不喜欢小狗的李玩送来了小狗——爱因斯坦,然而因为爷爷的疏忽,爱因斯坦走丢了,全家人拿出一堆不去找狗的理由。
本来就不是乖孩子的李玩,因为狗的走丢,变得更“难缠”,于是后妈带回了另一只狗,并告诉李玩这就是她的爱因斯坦,李玩哭着不认,大人丢出一句:“狗都找到了,你还要咋地?”
李玩的爸爸对她大打出手,并说:“我打你,都是因为爱你!”
02
被打之后,李玩一个人躲进浴室,缩成一团,花洒冲下来的水和她的眼泪混在一起,滑过她痛苦的五官。
此时,我才明白,李玩的痛苦以及我对影片整个过程感受到的压抑根本就是来自两个字——控制。
李玩的爸爸用粗鲁的方式替她做选择,动手打她,这就是强行控制,他想把控李玩的人生,他仿佛画了一个模子,让李玩按照这样的既定方案去演绎她的生活,然而李玩毕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所以她会不认父亲赋予她的这个模子,变成了全家公认的“不乖的孩子”。
有人会说,大人不挺好吗?怕李玩不接受突如其来的小弟弟,送她小狗,以及在第一只小狗丢了之后用其他狗冒充,其实这都是软控制,大人们企图通过贿赂的方式,给你点甜头,不要冲着我们哭闹,说白了还是让李玩钻模子,做“乖孩子”。
03
就连影片中的老师,也怕失控。
课堂上飞进来一只小鸟,顿时,整个教室像热油锅里被泼进了水,大家沸腾着,欢呼着,老师提醒大家要控制自己,可是这些容易被外物吸引的青春少年哪顾得了那么多。
“机智”的老师把书卷好,朝着鸟儿扔过去,随着“啪”的一声,小鸟毙命,大家也平静下来。
此时的老师一定在心里千百遍的为自己叫好了,因为他控制住了局面,然而代价呢?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和孩子们对自然界万物生命的敬畏。
这控制的代价有点大了。
04
经过一次次地打磨和受挫,李玩变了。
爸爸再带全家去应酬的时候,她温顺的像只小绵羊,为了帮助爸爸迎奉领导, 她干了红酒,大口咀嚼自己不喜欢的红烧狗肉。
那一刻,我哭了,李玩终于长成了大人希望的样子,钻进了他们设计好的模子。所以在街上当她看到爱因斯坦的时候,选择不去认,毕竟爱因斯坦还是爱因斯坦,而她已经“长大”,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
父母们常常在控制和伤害了孩子之后,还冠冕堂皇地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当人们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无力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时,就可能会寄希望于控制他人来获得安慰和肯定。
所以那些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会选择去控制别人,殊不知不停地规划别人的人生也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其实,做父母的,只需放下控制、放下焦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