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62天。
今天分享一本很特别的小说《魔法灰姑娘》。刚看到书名的时候也许会说,怎么又是灰姑娘?这个故事我们已经听过100遍啦。
不过此灰姑娘非彼灰姑娘。灰姑娘爱拉,她大闹淑女精修学校,驯服食人魔,还破除了与生俱来的诅咒。是不是完全颠覆了原本对灰姑娘的想象呢?
灰姑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法国作家夏尔·贝洛在他的《贝洛童话》里写过这个故事,德国的格林兄弟也写过这个故事。其实,贝洛和格林兄弟并不是灰姑娘的创造者。早在他们之前几百年,世界各国就有各种版本的“灰姑娘”在流传了。
据考证,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灰姑娘故事的雏形已经出现了。中国唐朝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里也收录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里的中国灰姑娘名叫叶限,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还有俄国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灰姑娘。而我们熟知的辛德瑞拉是英国籍的姑娘。
辛德瑞拉Cinderella这个名字背后其实是由两个词组成的,Cinder是“灰烬”的意思,Ella是一个在英文中很常见的女孩名字“爱拉”。这两个字连起来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落满灰烬的爱拉”。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过这么多灰姑娘呢?
人们有两种看法,一个是灰姑娘的故事,可能最早在某个国家出现,然后被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传播到了别的国家,然后就越传越广,越传越远。第二是说灰姑娘的故事,可能反映了人类某种共同的感情和心理,所以不同国家和时代的人就不约而同地创造出了这类形象和故事。
这两种说法究竟谁对谁错,目前还无法考证。其实,像灰姑娘故事的诞生和传播过程中,或许这两种情况都出现了。不同国籍年代的灰姑娘,你方唱罢我登场。泄露了一个重大的玄机,这是任何一个故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我们阅读的小说,诗歌,散文,还有所有被我们称为“文学”的东西,其实都不能说完全是作者原创的,它们背后可以追溯很多其他的书籍与作品。作者从中借鉴的不仅仅是故事词汇,还可能是观念、审美、想象,甚至是故事模型。就像《堂·吉诃德》与骑士小说,《西游记》与《大唐西域记》,还有《聊斋志异》,六朝小说和唐传奇都存在着类似的关联。
一些学者把这种关联称为“互文性”。贝洛的灰姑娘,格林兄弟的灰姑娘,还有我们迪士尼的动画片《灰姑娘》,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互文性”的关联。这些版本的灰姑娘聚合成了一个经典的,被大家所熟知的灰姑娘的形象。那没有它们,也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本《魔法灰姑娘》了。
当然,经典的灰姑娘形象,不仅会对《魔法灰姑娘》这个故事新编的创作产生影响,也会对我们如何阅读它们产生影响。作为读者,我们头脑里早就形成了对灰姑娘故事的认识、了解和印象。它们是一个无形的集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
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得曼和梅维斯·雷默,他们合著的儿童文学研究著作《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这本书中,就特别提到了这种集合,并把它称为“图式”。“图式”会让我们对“将要读到什么”,产生一种预想和期待。因为我们头脑里存在着“灰姑娘”的图式,所以在阅读《魔法灰姑娘》之前,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这本书是关于一个女孩如何嫁给王子的故事。那这个故事里会有仙女,有魔法,有坏心眼的继母和她的两个女儿。还有盛大的舞会,还有南瓜变成马车和玻璃鞋等等。
我们所预料的这些,在《魔法灰姑娘》里都出现。灰姑娘爱拉果然失去了母亲,得到了仙女魔法的帮助,也遭遇了坏继母还有她女儿的伤害。她果然穿着玻璃鞋,坐着南瓜马车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受到了王子的注意,也成功地嫁给了王子。
不过,虽然故事的确在按我们的预料发展,我们却还是感到《魔法灰姑娘》里有很多出人意料的惊喜,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惊喜来自作者盖尔·卡森·乐文,为这个新版故事设定的那些,超出我们头脑中“图式”的情节。阅读《魔法灰姑娘》带给我们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我们发现它描述的事件和我们所知道的“灰姑娘”故事,虽然大体相同,细节却很不一样。
《魔法灰姑娘》里的爱拉和传统的灰姑娘成长的经历不一样,她不是天生的逆来顺受,而是遭遇了所谓的“祝福”才会这样的。爱拉和灰姑娘的性格不一样,她更叛逆,更独立。爱拉和灰姑娘的才能也相去甚远,她不喜欢干家务,却有模仿和语言天赋。
因此,《魔法灰姑娘》使我们产生了既熟悉又陌生的这种复杂感受。“熟悉”我们开启这个故事世界的钥匙,而“陌生”是打破我们脑中原有的“图式”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思考。爱拉如何因为“顺从”的诅咒反而变得更叛逆,如何在淑女精修学校上演闹学记,如何运用才智和语言天赋智擒食人魔,如何在日常点滴中和王子暗生情愫,又如何为爱狠心拒绝王子的求婚。
这些原著里没有的内容,既带给故事丰富生动的层次,也丰满了爱拉和王子的形象,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可信,更真挚。
除了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之外,作者盖尔·卡森·乐文还破解了灰姑娘背后几个含混不清的“千古谜团”呢。比如说为什么灰姑娘的爸爸要娶恶毒的后母呢,又比如说为什么灰姑娘的脚特别小呢。
这些谜团的破解,为我们开拓出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令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和现实的生活发生了联系。在《贝洛童话》和《格林童话》里,我们找不到灰姑娘爸爸迎娶恶毒后母的原因。也许在他们的时代,医学还不发达,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去了。因此,再娶和再嫁就变得很寻常。但是盖尔·卡森·乐文却不满足于这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她赋予这场婚姻更现代,也更现实的理由。
为了钱,爱拉的爸爸亨利爵士,做生意赔了本,为了避免破产,只有选择和有钱的欧嘉夫人结婚。更讽刺的是,这场婚姻原本是一场交易。可是仙女露辛达却擅作主张,赐予亨利爵士和欧嘉夫人爱情。本来是为了钱结婚的亨利爵士,心里突然就有了爱,自私自利的他无法容忍为别人付出和牺牲,只能选择狼狈地逃走。这也导致爱拉彻底失去依靠,沦为了女用人。
另一个谜团就是爱拉的脚为什么那么小。灰姑娘的其他版本似乎认为灰姑娘长着小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小脚的背后很可能藏着那个时代的性别偏见。女孩的美在于纤弱、小巧,灰姑娘是女孩中最美的,所以她一定是小巧玲珑的,她的脚一定是最小的。
但是在《魔法灰姑娘》这本书中就打破了这种看不见的性别偏见,它给了这双小脚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灰姑娘有仙女血统,而仙女的脚总是小的,仙女甚至会为此烦恼。但也恰恰是这双小脚证明了爱拉是玻璃鞋的主人。
脚的大小无关美丑,它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出身,生活环境,性格而各有特点。在某一些环境中,特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缺点,但它也可能成为让你脱颖而出的契机。作者借此提升了主题,将传统的灰姑娘故事里浅显的外貌描述,升华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思索。
《魔法灰姑娘》在思想性,还有故事情节的丰富上,远远超越了“灰姑娘”这个传统童话故事。它塑造的爱拉也打破了灰姑娘必须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王子身上的这个魔咒,它用果敢独立的个性,替代了“顺从”这种“美德”,给予灰姑娘对伤害她的人,对权威说不的勇气。这种勇气让她敢于拒绝王子的求婚,从而打破诅咒,找到了自由和幸福。
这段情节让我们想起《简·爱》,也是一位面对任何压迫和权威都不顺从的姑娘,也拒绝在伤害别人,违背良知的前提下和有钱有势的爱人,走入婚姻的殿堂。我们可以在魔法和姑娘爱拉的身上看见简·爱的影子,也可以在《简·爱》的情节中听到“灰姑娘”的变奏。
相信灰姑娘的故事永远不会画上休止号,她会变换长相,变换性格,变换国籍,一次次重新走上文学的舞台。两千多年过去了,灰姑娘的故事仍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在未来,一定还会出现更巧妙更精彩更深刻的灰姑娘新传。